如何改进短期反转策略?——“学海拾珠”系列之一百七十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研究了普通版短期反转(STR)策略的显著衰退,证明行业中性和残差版STR策略能有效恢复收益和夏普比率,风险调整后收益超普通版一倍且稳定。实证显示STR溢价源自流动性压力,且与流动性和波动率等因子存在显著交互效应。缩短回溯期及剔除业绩公告附近期收益均能提升表现。高交易成本使单一STR难获利,建议结合多因子构建复合短期策略,实用意义强[page::0][page::4][page::6][page::10][page::11][page::12]
速读内容
普通版短期反转策略表现衰退 [page::5]

- 1926-2022年美国市场的STR年化收益由8.12%降至最近的0.69%。
- 小盘股溢价曾大幅高于大盘股,但近年来显著缩水。
- 2017年后欧洲和美国市场表现疲软,唯太平洋地区溢价稳定且高达8%以上。
加强版STR策略显著提升风险调整收益 [page::6][page::11]

- 行业中性版STR策略定义为股票月收益减去行业平均收益。
- 残差版STR策略校正了市场beta、规模和价值因子暴露并缩放残差。
- 两加强版策略在累计收益和夏普比率上均显著优于普通版,夏普比率约为普通版2倍。
- 回归张成检验显示加强版策略有效避免对短期行业动量和因子动量的负风险敞口。
STR策略与流动性、波动率等因子的交互影响 [page::8]
| Amihud Ratio | High | Medium | Low |
|--------------|------|--------|-----|
| Alpha (ann.%)| 4.06 | 3.59 | 1.91|
| Volatility | High | Medium | Low |
| Alpha (ann.%)| -0.18| 5.01 |5.24 |
- STR效应在低流动性、低波动率股票中明显更强。
- 高波动和高流动性股票表现反转较弱。
- 反转效应集中体现在无新闻公布时股票价格波动,在业绩公告期及隔夜回报不显著。
STR策略回溯期与隔夜交易影响稳健性测试 [page::9]

- 将回溯期从1个月缩短至5、10或15天,STR策略表现逐步提升。
- 隔夜跳日交易对收益有明显削减作用,约减半。
- 5-10日回溯且跳日策略表现依旧超长回溯期无跳日策略,短期回报更强。
各地区STR策略夏普比率比较 [page::10]

- 普通版STR策略在发达和新兴市场表现均较弱。
- 行业中性版和残差版加强STR策略显著提升夏普比率,介于0.4至0.7间。
- 两种加强版策略表现竞争,残差版略优。
STR策略交易成本与复合策略建议 [page::10]
- 单一STR策略因高换手率(年2400%)伴随高交易成本(约12%)难以获利。
- 建议基于流动性优良的股票,采用包含STR因子的多短期因子复合策略,使用成本控制技术。
- 复合策略产生的alpha无法由传统Fama-French因子解释,具有实际操作可行性。
STR效应的本质与来源 [page::11][page::12]
- STR溢价主要源自供求关系失衡导致的短期流动性压力。
- 买卖价反弹及理性行为解释难以完整说明STR现象。
- 股票价格异常变动若伴随新闻信息则不出现后续反转。
- 实施STR策略投资者扮演流动性提供者角色,辅助市场效率提升。
深度阅读
以下为对《如何改进短期反转策略?——“学海拾珠”系列之一百七十》研究报告的详尽分析,全文结构清晰,涵盖所有重要章节内容、关键数据与图表的深度解读及批判性视角,全文超1000字。
---
- 分析师:吴正宇、严炜
- 出版日期:2023年(具体日期未详)
核心论点总结:
报告表明,普通版STR策略在全球范围尤其是美欧市场逐渐失效,但通过“行业中性版”和“残差版”两种加强版STR策略的设计,可有效恢复STR溢价,实现更高、稳健的风险调整收益,且平均夏普比率是普通版的两倍。短期反转效应主要起源于流动性压力,即供求失衡带来的暂时市场错配。考虑交易成本后,单一STR策略可能无利可图,建议将STR与其他短期因子结合构建复合策略。报告警示所有结论基于历史数据和文献总结,不构成投资建议。[page::0,3,4,5,6,10,11,12]
---
报告从经典文献(Rosenberg等1985年,Jegadeesh 1990年,Lehman 1990年)入手,介绍短期反转现象:前一个月表现最差的股票下月平均收益较高,表现最好的反之。STR现象被视为资产定价领域的异象,挑战传统市场有效性。近期,这一效应显著减弱,尤其是普通版本策略。文中提出探讨:如何改进以获得更高收益,STR溢价是否在实际交易中可实现,及其根源何在。
研究设计包括使用1985年12月至2022年12月的MSCI全球标准指数覆盖的股票,囊括北美、欧洲和太平洋地区;采用区域中性排序以避免潜在偏差;控制多种Fama-French因子(RMRF、SMB、HML、RMW、CMA、WML)确保策略表现的净alpha。
此外,作者回顾了前人如Dan等(2014)、Blitz等(2013)、Novy-Marx和Velikov(2016)对STR策略的改进尝试,以及其与机器学习Alpha预测的联系,强调STR仍具预测价值,但需更复杂的处理来捕捉其精髓。[page::3,4,7]
---
- 股票数量:最低1296只,最高2069只,平均1745只
- 数据种类:股票月度总收益(美元计价)、公司特征、因子暴露等
- 控制变量:国际通用的Fama-French六因子及Jegadeesh和Titman (1993)、Carhart (1997)动量因子
此严谨宽广的数据框架为分析提供坚实基础。[page::4]
---
图表2数据(Fama-French美国数据)显示,1926-2022年间,STR因子整体年化收益8.12%,但近年2006-2022年仅0.69%,几乎消失。小盘股STR溢价曾高达21.15%,亦近年锐减至2.83%;大盘股溢价较低且近年出现负收益(-1.45%)。
图表3显示各地区表现差异突出:太平洋地区保持约8%以上稳定溢价,美国和欧洲市场效果疲软直至近似归零甚至负收益;全球整体表现因美欧疲软而受拖累。
此外,文中指出“普通版STR策略忽视了行业或因子暴露”的局限,容易误判动量效应为反转,导致策略失效。[page::5]
引入两种改进版:
- 残差版STR:利用过去36个月的时间序列回归调整股票收益,剔除市场、规模、价值因子暴露,对残差用波动率缩放,消除系统性风险的干扰
图表4直观显示加强版策略累计收益远超普通版,且波动率更低,风险调整表现更佳,且无收益消退趋势。
张成检验(图表5)表明:
- 加强版策略成功剔除这类不利风险敞口,显著提升alpha且稳健性强
此结果核心在于识别并消除普通版策略中的风险偏误,由此恢复原本被动量效应掩盖的反转收益。[page::6,7,10]
机器学习(ML)文献表明,尽管STR因子逐渐弱化,ML模型依旧重视过去1个月收益率信号,STR因子对ML模型Alpha贡献超过60%。交互作用是其偏好STR的一个重要原因。
具体交互体现在:
- 近期异常回报的形成机制:受公告或新闻影响的价格变动不表现反转,而无新闻的价格波动才呈现反转
图表6显示,根据流动性因子(Amihud比率)和波动率(过去22交易日),低流动性和低波动率股票的STR反转alpha明显,趋势单调且稳健。反向波动性和流动性的股票反转效果弱。
同时文献发现剔除公告日前后三天的收益可以将普通STR月收益率几乎翻倍,暗示基于无新闻的流动性失衡驱动了短期反转信号。[page::7,8]
- 引入隔日交易假设后,收益减半,但短期(5-10日)策略仍优于1个月回溯
- 结论:短期回溯且考虑交易延后执行对捕捉STR效应十分关键
这表明STR反转效应更适合于短周期内的频繁交易策略,且在多市场、多情景下稳健。[page::9,10]
---
- 交易成本高:假设每笔0.25%,则年成本高达12%,极大侵蚀收益
- 复合因子策略:将STR因子与动量、风险调整、分析师修正等短期因子合成,通过分散及成本控制提升净alpha
- 理性市场假设难以解释为何仅短期反转,而大多数收益表现动量
- 非公告或无信息驱动的价格变动才表现反转,且日内波动强于隔夜波动
- 实证支持:Nagel(2012)发现市场动荡时STR收益提升,So和Wang(2004)证实公告前后流动性补偿升高
---
- 强调普通版STR策略在美国市场已趋近失效。
- 太平洋地区溢价可持续8%以上,且稳定上升,拉升整体表现但影响力有限。
- 体现两种强化方法显著改善策略表现,降低风险暴露。
- 加强版策略剥离不利因子暴露,呈现显著正alpha,验证策略机制有效。
- 交互关系呈单调性,加强策略可以结合这些指标提升收益。
- 揭示短期回溯期及执行延迟对捕捉STR信号的重要性。
- 强化策略兼具收益与更优风险调整表现,跨市场适用。
---
本报告主要聚焦策略表现与实证分析,未涉及传统企业或股票估值的DCF或市盈率等估值模型,但采用了诸多风险调整指标(如夏普比率)与多因子回归框架量化STR策略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因此,报告在估值维度依托学术模型与统计推断评估策略有效性,而非资产估值技术。
---
报告风险提示包括:
- 交易成本极高导致单一STR策略可能无利可图,策略执行需考虑流动性及成本控制
- 策略表现敏感于市场环境、变动和地区差异,尤其美国与欧洲表现差强人意
- 报告声明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需结合自身情况谨慎决策[page::0,10,12,13]
---
- 加强版STR策略虽然性能优于升级版,但两者难以区分优劣,实务选择尚需结合具体交易成本及策略执行效率作动态调整。
- 低流动性、高波动性股票的实际交易难度更大,策略应用需权衡收益与可交易性。
总体报告立足于坚实的实证基础,逻辑清晰,数据翔实,但对策略实操的细节风险评估稍显保守。[page::7,10,11]
---
本报告系统地研究了短期反转(STR)策略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演变和改进路径,得出以下关键结论:
- 加强版STR策略包括行业中性版和残差版,分别剔除行业层面短期动量和市场风险暴露,显著恢复反转溢价,提升累计收益和风险调整绩效,保持长期稳定的正alpha表现。
- 流动性和波动率作为关键交互因子,低流动性和低波动率股票的短期反转效应最强,说明STR因子溢价部分反映流动性压力和市场供求失衡。
- 纯STR策略换手率过高,交易成本难以覆盖,单一策略难获利,复合多短期因子策略、限制流动性优良股票及强化交易成本控制为实现正alpha要诀。
- 机制解释有助于深化因子投资理论,将STR纳入因子大全拓展了市场有效性边界,机器学习预测进一步结构化STR信号。
总体来看,报告在揭示STR策略现状的基础上,为投资者提供了科学严谨的路径改进方案,强调流动性压力视角,对投资者和学界均有重要启示和实际指导价值,同时明确风险提示,提醒策略应用需谨慎权衡交易成本和市场结构。[page::0-12]
---
| 图表编号 | 内容简介 | 关键见解/说明 |
| -------- | -------- | ------------- |
| 图表1 | 文章框架(思维导图) | 明确研究问题、数据结构及结论脉络 |
| 图表2 | 美国Fama-French STR因子年化收益率 | STR溢价整体下降,近年趋近零,尤其小盘股表现大幅萎缩 |
| 图表3 | 各地区普通版STR累积回报率 | 太平洋地区稳健表现,欧美疲软,影响全球绩效 |
| 图表4 | 普通版、行业中性版和残差版STR累计表现 | 加强版策略明显优于普通版,回报更高且更稳定 |
| 图表5 | 各版本STR策略张成检验 | 反映加强版消除不利风险暴露,alpha显著提升 |
| 图表6 | STR与流动性、波动率交互效应 | 低流动性、低波动率组合中反转效应最强,支持流动性压力解释 |
| 图表7 | 不同回溯期及隔日设置STR表现 | 回溯期缩短至多交易日层面收益提升,隔日调整影响显著 |
| 图表8 | 各地区各版本STR策略夏普比率 | 加强版夏普比率大约是普通版两倍,跨市场适用 |
---
全文采用大量主流学术文献和实际数据,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与实证框架。所有核心结论均添加页码溯源标识,便于后续内容的追踪和核对。
---
(以上分析基于[page::0-13]所提供内容整理完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如何改进短期反转策略?——“学海拾珠”系列之一百七十
- 分析师:吴正宇、严炜
- 发布机构:华安证券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23年(具体日期未详)
- 主题/议题:探讨短期反转策略(Short-Term Reversal,简称STR)在全球股票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的表现,研究策略失效现象,提出加强版STR策略以恢复超额收益,分析STR溢价的来源及实施挑战。
核心论点总结:
报告表明,普通版STR策略在全球范围尤其是美欧市场逐渐失效,但通过“行业中性版”和“残差版”两种加强版STR策略的设计,可有效恢复STR溢价,实现更高、稳健的风险调整收益,且平均夏普比率是普通版的两倍。短期反转效应主要起源于流动性压力,即供求失衡带来的暂时市场错配。考虑交易成本后,单一STR策略可能无利可图,建议将STR与其他短期因子结合构建复合策略。报告警示所有结论基于历史数据和文献总结,不构成投资建议。[page::0,3,4,5,6,10,11,12]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引言与研究背景
报告从经典文献(Rosenberg等1985年,Jegadeesh 1990年,Lehman 1990年)入手,介绍短期反转现象:前一个月表现最差的股票下月平均收益较高,表现最好的反之。STR现象被视为资产定价领域的异象,挑战传统市场有效性。近期,这一效应显著减弱,尤其是普通版本策略。文中提出探讨:如何改进以获得更高收益,STR溢价是否在实际交易中可实现,及其根源何在。
研究设计包括使用1985年12月至2022年12月的MSCI全球标准指数覆盖的股票,囊括北美、欧洲和太平洋地区;采用区域中性排序以避免潜在偏差;控制多种Fama-French因子(RMRF、SMB、HML、RMW、CMA、WML)确保策略表现的净alpha。
此外,作者回顾了前人如Dan等(2014)、Blitz等(2013)、Novy-Marx和Velikov(2016)对STR策略的改进尝试,以及其与机器学习Alpha预测的联系,强调STR仍具预测价值,但需更复杂的处理来捕捉其精髓。[page::3,4,7]
---
2. 数据介绍
- 样本期:1985-2022年
- 股票数量:最低1296只,最高2069只,平均1745只
- 市场覆盖:MSCI全球标准指数(排除小微盘股,侧重大盘)
- 数据种类:股票月度总收益(美元计价)、公司特征、因子暴露等
- 因子构造:普通版STR因子为上月股票总收益率,行业中性版为扣除行业回报,残差版为调整了市场、规模、价值(Fama-French因子)风险暴露后的残差回报,进一步缩放波动率
- 控制变量:国际通用的Fama-French六因子及Jegadeesh和Titman (1993)、Carhart (1997)动量因子
- 数据来源:Datastream、Worldscope、S&P Compustat(Refinitiv平台)
此严谨宽广的数据框架为分析提供坚实基础。[page::4]
---
3. 实证结果
3.1 普通版STR策略表现
图表2数据(Fama-French美国数据)显示,1926-2022年间,STR因子整体年化收益8.12%,但近年2006-2022年仅0.69%,几乎消失。小盘股STR溢价曾高达21.15%,亦近年锐减至2.83%;大盘股溢价较低且近年出现负收益(-1.45%)。
图表3显示各地区表现差异突出:太平洋地区保持约8%以上稳定溢价,美国和欧洲市场效果疲软直至近似归零甚至负收益;全球整体表现因美欧疲软而受拖累。
此外,文中指出“普通版STR策略忽视了行业或因子暴露”的局限,容易误判动量效应为反转,导致策略失效。[page::5]
3.2 加强版STR策略表现
引入两种改进版:
- 行业中性版STR:扣除股票所属行业上个月收益率,避免押注行业层面动量
- 残差版STR:利用过去36个月的时间序列回归调整股票收益,剔除市场、规模、价值因子暴露,对残差用波动率缩放,消除系统性风险的干扰
图表4直观显示加强版策略累计收益远超普通版,且波动率更低,风险调整表现更佳,且无收益消退趋势。
张成检验(图表5)表明:
- 普通版STR对短期行业动量和因子动量有显著负风险敞口,导致alpha无统计显著性
- 加强版策略成功剔除这类不利风险敞口,显著提升alpha且稳健性强
- 两种加强版策略表现接近,难分优劣
此结果核心在于识别并消除普通版策略中的风险偏误,由此恢复原本被动量效应掩盖的反转收益。[page::6,7,10]
3.3 交互效应分析
机器学习(ML)文献表明,尽管STR因子逐渐弱化,ML模型依旧重视过去1个月收益率信号,STR因子对ML模型Alpha贡献超过60%。交互作用是其偏好STR的一个重要原因。
具体交互体现在:
- STR与传统股票特征交互:如流动性、波动率
- 近期异常回报的形成机制:受公告或新闻影响的价格变动不表现反转,而无新闻的价格波动才呈现反转
图表6显示,根据流动性因子(Amihud比率)和波动率(过去22交易日),低流动性和低波动率股票的STR反转alpha明显,趋势单调且稳健。反向波动性和流动性的股票反转效果弱。
同时文献发现剔除公告日前后三天的收益可以将普通STR月收益率几乎翻倍,暗示基于无新闻的流动性失衡驱动了短期反转信号。[page::7,8]
3.4 稳健性检验
- 回溯期长度调整:从1个月缩短至5、10、15日,反转收益显著提升
- 引入隔日交易假设后,收益减半,但短期(5-10日)策略仍优于1个月回溯
- 新兴市场测试:1996-2022年,新兴市场同样显示加强版STR策略显著优于普通版,且策略夏普比率翻倍提升(图表8),显示策略全球广泛适用
- 结论:短期回溯且考虑交易延后执行对捕捉STR效应十分关键
这表明STR反转效应更适合于短周期内的频繁交易策略,且在多市场、多情景下稳健。[page::9,10]
---
4. 讨论
4.1 策略构建挑战
- 换手率极高:1个月回溯期下,策略月换手率近2400%,交易成本瓶颈严重
- 交易成本高:假设每笔0.25%,则年成本高达12%,极大侵蚀收益
- 文献指出,仅对流动性最好的股票应用,结合交易成本控制技术,短期反转策略才可获利
- 复合因子策略:将STR因子与动量、风险调整、分析师修正等短期因子合成,通过分散及成本控制提升净alpha
- 实务建议:单一STR策略可能亏损,建议作为复合模型的核心因子发挥作用
4.2 STR溢价根源:流动性压力
- 买卖价差假象(Roll 1984)不足以解释溢价存在
- 理性市场假设难以解释为何仅短期反转,而大多数收益表现动量
- STR效应更可能源于供求暂时失衡带来的流动性压力,需承担影响成本
- 非公告或无信息驱动的价格变动才表现反转,且日内波动强于隔夜波动
- 供需失衡导致部分市场参与者(策略执行者)扮演流动性提供者角色,提高市场效率
- 实证支持:Nagel(2012)发现市场动荡时STR收益提升,So和Wang(2004)证实公告前后流动性补偿升高
- 结论:缓解流动性紧张、供需冲击是STR效应存在的关键机制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2:美国Fama-French STR因子年化收益率
- 显示1926-2022年整体溢价为8.12%,但2006-22年仅0.69%,趋近零;细分为大盘股溢价3.27%,小盘股溢价12.97%,小盘收益明显高但下滑更快。证明STR效应整体衰减。
- 强调普通版STR策略在美国市场已趋近失效。
图表3:全球各地区普通版STR因子累积回报率
- 纵览1985-2022年间太平洋地区(绿色线)表现最强,其他地区收益趋于平缓或下降,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疲软。
- 太平洋地区溢价可持续8%以上,且稳定上升,拉升整体表现但影响力有限。
图表4:普通版、行业中性版和残差版STR策略累计表现
- 普通版(蓝线)收益最低且波动较大,行业中性版(橙线)和残差版(紫红线)均显著提升累计收益,且上行平稳。
- 体现两种强化方法显著改善策略表现,降低风险暴露。
图表5:张成检验各版本STR的alpha和风险敞口
- 普通版STR在多因子模型中alpha不显著,且负向暴露于短期行业动量和因子动量;
- 加强版策略剥离不利因子暴露,呈现显著正alpha,验证策略机制有效。
图表6:普通版STR与流动性(Amihud比率)和波动率交互效应
- 低流动性与低波动率组合的股票呈现最高正alpha,说明流动性压力和价格稳定性均影响反转强度。
- 交互关系呈单调性,加强策略可以结合这些指标提升收益。
图表7:不同回溯期与隔日调整的STR策略表现
- 5、10、15日回溯期策略优于1个月,且无隔日情形下表现最佳,隔日跳过一天使收益减半但仍优于月度未跳日策略。
- 揭示短期回溯期及执行延迟对捕捉STR信号的重要性。
图表8:各地区三版本STR策略夏普比率对比
- 普通版夏普比率普遍最低,行业中性版与残差版夏普比率基本是普通版的两倍,且大多数地区表现均良好(尤其太平洋地区)。
- 强化策略兼具收益与更优风险调整表现,跨市场适用。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主要聚焦策略表现与实证分析,未涉及传统企业或股票估值的DCF或市盈率等估值模型,但采用了诸多风险调整指标(如夏普比率)与多因子回归框架量化STR策略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因此,报告在估值维度依托学术模型与统计推断评估策略有效性,而非资产估值技术。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风险提示包括:
- 所有结论基于历史数据与海外文献回顾,历史表现不能保证未来趋势
- 交易成本极高导致单一STR策略可能无利可图,策略执行需考虑流动性及成本控制
- 普通版STR策略近年来日渐式微,未及时改进或错误应用可能致亏损
- 策略表现敏感于市场环境、变动和地区差异,尤其美国与欧洲表现差强人意
- 潜在信息不完全、数据差异等因素对结果可能存在影响
- 报告声明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需结合自身情况谨慎决策[page::0,10,12,13]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客观揭示普通STR策略失效,提出合理改进思路,但对交易成本及策略复杂度风险提示虽有,未深入展开策略实施细节的实操障碍及潜在模型过拟合风险。
- 加强版STR策略虽然性能优于升级版,但两者难以区分优劣,实务选择尚需结合具体交易成本及策略执行效率作动态调整。
- 报告重点论述STR溢价根源于流动性压力,兼顾行为与理性解释,但未排除其他可能因子,如市场微结构演变、投资者行为变化或算法交易影响等。
- 低流动性、高波动性股票的实际交易难度更大,策略应用需权衡收益与可交易性。
- ML模型虽热衷STR因子,但报告未过多探讨机器学习策略对潜在数据挖掘偏差及样本外预测稳定性问题。
总体报告立足于坚实的实证基础,逻辑清晰,数据翔实,但对策略实操的细节风险评估稍显保守。[page::7,10,11]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地研究了短期反转(STR)策略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演变和改进路径,得出以下关键结论:
- 普通版STR策略曾为资本市场带来显著正alpha,但近十余年持续衰竭甚至趋近于零,尤其在美国和欧洲体现得最为明显,仅太平洋市场尚能持续表现。
- 加强版STR策略包括行业中性版和残差版,分别剔除行业层面短期动量和市场风险暴露,显著恢复反转溢价,提升累计收益和风险调整绩效,保持长期稳定的正alpha表现。
- 策略回归模型验证,这两种加强版均成功消除对短期行业动量和因子动量的显著负暴露,避免盲目对冲,风险控制更为合理科学。
- 流动性和波动率作为关键交互因子,低流动性和低波动率股票的短期反转效应最强,说明STR因子溢价部分反映流动性压力和市场供求失衡。
- STR效应集中于短周期(天级别)回溯,隔夜及公告驱动股价不表现反转,进一步印证流动性冲击起主导作用。
- 纯STR策略换手率过高,交易成本难以覆盖,单一策略难获利,复合多短期因子策略、限制流动性优良股票及强化交易成本控制为实现正alpha要诀。
- STR策略具备广泛市场适用性,包括新兴市场表现也较普通版显著提升,具有普适性投资价值。
- 机制解释有助于深化因子投资理论,将STR纳入因子大全拓展了市场有效性边界,机器学习预测进一步结构化STR信号。
总体来看,报告在揭示STR策略现状的基础上,为投资者提供了科学严谨的路径改进方案,强调流动性压力视角,对投资者和学界均有重要启示和实际指导价值,同时明确风险提示,提醒策略应用需谨慎权衡交易成本和市场结构。[page::0-12]
---
八、全文主要图表汇总
| 图表编号 | 内容简介 | 关键见解/说明 |
| -------- | -------- | ------------- |
| 图表1 | 文章框架(思维导图) | 明确研究问题、数据结构及结论脉络 |
| 图表2 | 美国Fama-French STR因子年化收益率 | STR溢价整体下降,近年趋近零,尤其小盘股表现大幅萎缩 |
| 图表3 | 各地区普通版STR累积回报率 | 太平洋地区稳健表现,欧美疲软,影响全球绩效 |
| 图表4 | 普通版、行业中性版和残差版STR累计表现 | 加强版策略明显优于普通版,回报更高且更稳定 |
| 图表5 | 各版本STR策略张成检验 | 反映加强版消除不利风险暴露,alpha显著提升 |
| 图表6 | STR与流动性、波动率交互效应 | 低流动性、低波动率组合中反转效应最强,支持流动性压力解释 |
| 图表7 | 不同回溯期及隔日设置STR表现 | 回溯期缩短至多交易日层面收益提升,隔日调整影响显著 |
| 图表8 | 各地区各版本STR策略夏普比率 | 加强版夏普比率大约是普通版两倍,跨市场适用 |
---
备注
全文采用大量主流学术文献和实际数据,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与实证框架。所有核心结论均添加页码溯源标识,便于后续内容的追踪和核对。
---
(以上分析基于[page::0-13]所提供内容整理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