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come Taxes, Gross Hourly Wages, and the Anatomy of Behavioral Responses: Evidence from a Danish Tax Reform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利用丹麦1987年引入联合申报的税改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丹麦行政数据,研究所得税对毛时薪的动态影响。结果发现低收入工人的时薪弹性显著为0.4,主要通过晋升和跳槽渠道体现,而工作时间弹性不显著,年收入主要受时薪影响。此外,税收影响呈累积动态特征,回避了优化摩擦的短期估计偏差,为理解税收与劳动力市场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page::0][page::1][page::10][page::20]。

速读内容


研究背景与动机 [page::1]

  • 以丹麦1987年税改引入的联合申报为契机,探讨所得税对毛时薪的因果影响及其机制。

- 关注低收入与中等收入工人的异质性反应,以及工资、工作时间和年收入的区别表现。
  • 利用配偶收入变化作为工具变量,构建双重差分识别策略。


税制介绍与样本构建 [page::3][page::4][page::5]

  • 丹麦税制具有三级边际税率,改革前夫妻单独申报,改革后中间税率实现联合申报。

- 样本选定1981-1993年,排除女性和非核心劳动年龄男性,确保样本稳定。
  • 依据改革前收入及模拟税率划分为处理组(被动进入中间税档)与对照组(留在低税档)。


预处理平衡与内生性处理 [page::7][page::8]

  • 通过控制1986年劳动收入,实现处理组和对照组协变量的平衡,尤其是配偶收入差异作为识别来源。

- 设置低收入组(12万-16万DKK)和中等收入组(16万-28万DKK)分组分析。
  • 设立假实验组进行排除假设检验,验证工具变量的有效性。


低收入组时薪响应及弹性估计 [page::10][page::11][page::12]


  • 收入税对低收入组的毛时薪具有负向且动态积累效应,最大年差异达1.5个百分点。

- IV估计显示弹性约0.37,显著高于中等收入组的0.11且不显著。
  • 工资弹性解释税改后年收入弹性主要来源,说明税收对工资机制影响突出。


弹性分解与行为渠道分析 [page::16][page::17]

  • 税收抑制晋升和白领职位的概率,半弹性分别为0.15和0.23。

- 降低跳槽(工资上升的岗位转换)可能性,半弹性达0.37。
  • 说明税负通过减少人力资本积累和工作搜寻,影响工资增长轨迹。


劳动供给反应不显著 [page::19]


  • 日工作时长和年工作时长对税改无显著反应,弹性均极低且不显著。

- 年收入弹性整体约为0.52,主要由时薪弹性驱动,劳动供给贡献有限。

识别考察与稳健性 [page::13][page::14][page::15]

  • 组合变化、排除限制和收入重分配等威胁均被详细验证且未影响结论。

- 搭配假实验组验证配偶收入作为有效工具变量,排除潜在内生性偏误。
  • 多种低收入组定义下结论稳健,弹性范围0.33-0.41。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 Income Taxes, Gross Hourly Wages, and the Anatomy of Behavioral Responses: Evidence from a Danish Tax Reform
作者: Kazuhiko Sumiya,Jesper Bagger
发布机构与日期: 未明确说明机构,发布日期为2025年3月
研究主题: 利用丹麦行政数据和1987年税务改革,研究个人所得税如何影响工资,特别是毛小时工资的行为反应。

核心论点与结论:
该论文采用准实验研究设计,通过分析丹麦1987年引入夫妻联合征税制度的税制改革,考察收入税对毛小时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低收入工人中,税率对工资的负向影响具有累积性和动态性,工资对应边际净税率的弹性约为0.4;中等收入组影响较小且不显著。工资响应主要通过晋升及换工作两个渠道,而劳动供给(小时工作时间)响应较弱,年收入对税率的响应主要通过小时工资实现,劳动供给响应有限。论文为理解税收引发的工资动态变化及其对福利政策的启示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page::0,1,2]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摘要与引言



摘要简要介绍了研究目的、数据和核心发现。引言部分详细厘清了研究问题:收入税对毛小时工资的直接影响及其动态性质,以及影响机制。作者选用1987年丹麦税改作为自然实验,即夫妻联合征税的引入,利用夫妻收入变异实施差异中的差异(DID)设计,以隔离税率变动对工资的因果影响。作者强调,消费或工作时间之外的工资调整在劳动力市场反应中可能扮演比传统劳动供给反应更重要的角色。引言中提出利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两个组别对反应进行区分,揭示两组的不同反应特性(低收入组反应显著而中收入组则不明显),以及工资通过晋升和跳槽被影响的机制。总体框架清晰,研究逻辑严谨,突显了动机、数据、设计和政策关联性。[page::0,1,2]

2.2 丹麦税制与1987年税改(第2节)



本节介绍丹麦的渐进税率体系,重点在税改引入的夫妻联合征税机制。
  • 收入概念(三大类): 劳动收入(LI)、资本收入(CI)、扣除项(D),资本收入在样本中常为负(债务利息)

- 1986年预改革体系:
- 地区税率约28%,采用个人申报。
- 国家税分三个等级,边际税率依次为47.9%、62.3%、73.1%。
- 同时夫妻报税分开,不允许夫妻一方的未用税额转移给另一方。
  • 1987年税改:

- 调整税率结构,底税、顶税上调,中税率下调;边际税率变为:底层51.0%,中层57.0%,顶层69.0%。
- 税基调整为劳动收入加资本收入中正值部分。
- 最关键的变动:中税级引入联合征税——未用额度可在夫妻间转移,但申报仍独立。这种联合征税实质上影响税负,导致部分低税率组因配偶收入调升至中税率阶层。
作者强调,这种制度创新为后续实证提供了自然实验环境。[page::3,4,5]

2.3 实证策略(第3节)



此部分详细介绍数据选择、样本筛选及DID设计。
  • 样本选取: 1981-1993年,取28日11月时在职、已婚、妻子有正劳动收入且年龄<50岁的男性,确保劳动力市场稳健参与,剔除女性避免其劳动力市场行为复杂性。

- 处理与控制组定义:
- 以1986年收入为基准,通过税率模拟器,结合1987年调整的税制(价格等级调整且引入联合征税),将1986年处于底税阶层但因配偶较高收入而被税改“机械”抬升入中税阶层者定义为处理组。
- 维持底税阶层者为控制组。
  • 控制内生性:

- 显著性问题在于处理分配与1986年收入相关。
- 作者通过非参数控制1986年个人劳动收入(LI)实现组间平衡,同时证明这能较好平衡资本收入和扣除项等其他收入构成。
- 利用妻子收入差异作为工具变量识别效应。
  • 分组策略:

- 根据1986年LI分为低收入组(12-16万丹麦克朗)与中收入组(16-28万丹麦克朗)。
- 该分组既保证组内收入分布重叠,又确保样本容量适当,控制相关异质性。[page::5,6,7,8]

2.4 数据来源(第4节)



综述三大行政数据源:税务申报数据、IDA(综合劳动市场数据库)及"十一月职位"(November job)工作年限数据。
  • 税务数据提供详尽收入构成与婚姻状况;

- IDA数据提供工资与职位细节,关键变量为“十一月职位”的毛小时工资;
  • 工作年限数据提供工作时长信息,便于计算日均工时。

三者通过个人唯一ID跨年链接,构成1981-1993年面板数据。
独特优势是数据同时兼具税务信息和劳动力市场行为指标(工资、工时),支持动态劳动市场反应分析。
[page::9]

2.5 估计结果(第5节)



2.5.1 低收入组工资反应(5.1节)


  • 图2(左)呈现1986年前后工资对数均值变动。术语$\overline{Yt}-\overline{Y{86}}$表达相对基线年1986的变化。

- 改革后,处理组工资增长明显低于控制组,累积差距逐年扩大,至1993年差异约1.5个百分点,整体工资增长约15%。
  • 图2(右)两向固定效应估计$\beta_t$显示改革后工资效应动态且累积递增,且初期响应(1987年)不显著,提示行为调整有滞后。

- 图3显示改革后处理组被“机械”推向中税阶层,尽管存在一定合规性偏差,但总体差异明显。
  • 使用IV方法将意向治疗(ITT)效应扩大为对治疗者(TOT)效应,法律测算税率机械变动后,估计净税率对工资的弹性约为0.37,标准差0.065,统计显著,说明较高边际税率抑制工资增长。

数据和方法严密,弹性估计结合机制与税率变化提供了清晰因果解释。
[page::10,11,12]

2.5.2 中收入组工资反应(5.2节)


  • 图4显示工资增长在处理组与控制组间几乎无差异,弹性估计仅0.11且统计不显著。

- 低收入组的显著负弹性与中收入组形成鲜明对比,符合文献中低收入组劳动市场对税负更为敏感的观点。
  • 这一异质性发现对福利政策(如美国的Earned Income Tax Credit)设计具有启示意义。

[page::13]

2.5.3 识别威胁与稳健性检验(5.3节)


  • 组合效应: 处理组和控制组间,因非就业导致的样本缺失不会左右工资响应结论。图5显示就业率随时间延续高水平,图6及表5进一步证明就业人员组成质量变化不影响估计。

- 排他性限制假设检验: 通过设置无税率变化的安慰剂组(Placebo group),验证妻子收入仅通过税率影响被试者工资,图7-9及相关表明无其他渠道影响,强化识别策略的内生性控制。
  • 收入重分配风险: 放心不会因夫妻内部收入调整造成估计偏差,因安慰剂组显示无此效应。

- 截点聚集问题: 图10未见截点聚集(bunching)现象,符合预期并减少因聚集导致估计偏误。
  • 组定义稳健性: 图11四种微调低收入组界限的稳健性检验显示工资响应结果稳定。

整体诊断充分,包含多种易受挑战点的严密检验。
[page::13,14,15,16]

2.5.4 机制探索:晋升与跳槽(5.4节)


  • 晋升路径: 通过职业等级分类,构建“技工或以上”与“白领或以上”二元指标。图12显示处理组约低0.5个百分点促晋升概率,半弹性分别为0.15和0.23,表明较高边际税率减弱人才培养和晋升动力。

- 跳槽路径: 定义为连续两年工作单位更换且工资上升,排除失业等非自愿跳槽。图13显示处理组跳槽概率低约1个百分点,半弹性0.37显著,体现搜索高薪动机受税负削弱。
这是该研究首次提供税务影响晋升和跳槽的准实验实证,支持动态职业发展对税负敏感的理论。
[page::16,17,18]

2.5.5 小时工资、年收入与劳动供给反应对比(5.5节)


  • 年收入响应: 同步响应小时工资,弹性更大(约0.5),表明工资是主因。

- 劳动供给响应: 日均、年均工时无显著响应,弹性极小。图15显示劳动供给沿密集边际波动甚微,与文献一致。
  • 结论认为年收入弹性主要由小时工资贡献,劳动供给贡献有限,挑战以劳动供给反应为核心的最优税收模型假设。

- 与Martínez et al. (2021)不同,本研究估计的是动态累积效应,证实劳动市场工资响应真实且具累积性,而非单次税收调整造成的短期效应或避税行为。
[page::18,19]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页码25)



丹麦税务收入类别划分,包括劳动收入(薪资、奖金)、资本收入(利息扣除债务利息),以及扣除项。表明所得结构的细化对税负计算至关重要。此表辅助说明模型收入构成。[page::25]

图表2(页码25)



丹麦1986和1987年税制对比。联合征税机制仅在1987年中税档实施。税率调整、税基变化以及免税额度更新清晰展示改革核心。这是设计准实验的基础。联合征税对处理和控制组分派有直接决定作用。[page::25]

图表3(页码26)



1986年样本特征,处理组与控制组基本平衡,尤其核心的劳动收入接近,妻子劳动收入有显著差异,是身份认定的关键变量。其它变量差异不大,消除混杂。[page::26]

图表4(页码27)



主要弹性估计结果。低收入组小时工资弹性为0.37(显著),年收入0.52,劳动时间基本无反应。晋升和跳槽的半弹性明显,支持行为渠道。中收入组无显著反应。该表汇总了研究核心数量证据。[page::27]

图表5(页码32)



就业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示范处理与控制组均高且相近,排除了就业流失导致样本选择偏误的可能。[page::32]

图表6(页码32)



1986年工资水平在后续年份在职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显示工资组成无显著差异,排除组合效应偏误风险。[page::32]

图表7(页码33)



妻子收入在处理组与控制组的分布差异,验证工具变量的相关性(relevance),且非税改前工资差异,支持识别假设。[page::33]

图表8、9(页码33-34)



安慰剂组的税级分布与工资反应图,均无显著差异,支持排他性假设和无隐藏渠道假设,保证推断的有效性。[page::33,34]

图表10(页码34)



税率档次切点周围收入频数无异常峰谷,排除档次边界操纵的风险[page::34]

图表11(页码35)



对低收入组界限调整的敏感性检查,工资响应保持稳定,增强结果的稳健性。[page::35]

图表12(页码36)



“技工或以上”和“白领或以上”晋升概率随时间响应。处理组晋升率低,动态累积趋势显著。[page::36]

图表13(页码37)



跳槽概率动态展示,处理组跳槽率更低,支持搜索行为受税负影响。[page::37]

图表14(页码37)



年收入动态趋势与小时工资相似,量级稍高,反映小时工资为主导因素。[page::37]

图表15(页码38)



劳动力供给(日/年工时)无统计显著差异,强调劳动供给反应微弱。[page::38]

---

4. 估值分析



本研究核心在于行为弹性估计,侧重工资对净边际税率的弹性。估值方法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结合差异中的差异设计,分别估计意向治疗效应和转换为治疗者效应。调整税率变化的机械效应计算弹性。弹性的计算基础清晰:工人被“机械”抬升税级视为工具变量的“随机化”。
关键假设包括工具变量的相关性和排他性,后者通过安慰剂检测得到有力支持。
弹性估计精确且能反映工资调整的累积动态效应,超越了传统文献关注的短期劳动供给弹性,提供了对劳动供给以外行为的深化理解。
[page::11,12,27]

---

5. 风险因素评估


  • 内生性风险: 通过配偶收入变化且控制1986年本人收入基本规避。

- 联动效应(收入重分配): 安慰剂组验证未见显著偏误。
  • 样本选择偏误: 采用指示变量填补非就业值,控制组合效应。

- 截点聚集及规避行为: 无明显截点聚集现象。
  • 排他性假设检验: 安慰剂平行趋势提供支持。

- 外生冲击风险: 无明显其他结构性变化干扰。
严格的识别检验与稳健性分析降低风险,对结果可靠性支持充分。
[page::13-16,34]

---

6. 审慎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对夫妻联合征税制度的性质表述为“联合征税”可能略带误导,技术上申报仍是个人,且联合额度转移有限;但该措辞符合既有文献传统,影响有限。

- 处理组与控制组均为劳动市场活跃男性,排除女性等特殊群体,限制了结果对全体劳动力市场的推广。
  • 税率机械变动的设计较为清晰,但税法调整对不同组可能产生结构响应差异,模型假设动态调整较为均衡。

- 结果聚焦于1987改革的中短期(7年)效应,长期结构效应还需结合宏观模型进一步探讨,但报告已尝试架起微观-宏观弹性联系桥梁。
  • 佣金、奖金与加班等工资构成的细节可能略受劳动时间估计误差影响,但作者论证了估计对这些的鲁棒性。

审慎评价显示研究设计周密且方法合理,结论稳健,潜在偏误被科学控制及检测。
[page::1,4,41]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对丹麦1987年引入夫妻联合征税税改引发的劳动市场影响进行了深入准实验性研究,目标在于解析收入税对毛小时工资的影响及其行为内涵。通过细致的数据分析与严谨的DID设计:
  • 发现税率对低收入男性工人的小时工资具有显著、负向的动态累积效应,弹性约0.37,远大于同类型文献对静态劳动供给弹性的估计。

- 中收入组工资响应不显著,显示税负弹性存在明显的收入异质性。
  • 工资响应机制主要通过晋升减少和跳槽频率下降,反映税收降低人力资本积累动力和搜寻行为。

- 劳动供给(工时)对税率的响应微弱且不显著,因此年收入的税收弹性主要由小时工资驱动。
  • 多重稳健性检验包括安慰剂测试、劳动市场组成稳定检验、截点聚集检测等,均有效支持结论的因果解释力及内生性控制。

- 该研究弥补了劳动经济学中工资响应渠道的知识空白,提供了对税收政策特别是针对低收入人群设计的重要启示。
  • 研究成果对理解税收对劳动市场动力和福利均衡的影响具有实质贡献,尤其在设计更具人力资本弹性考虑的最优税收政策时值得借鉴。

- 研究结论在美国等国家也具一定外部适用性,因其类似税收弹性模式。

综上,本文系统揭示了收入税率通过影响工资成长渠道而非单纯劳动供给调整,进而产生劳动市场扭曲的机理,填补了工资动态研究的重要空白。[page::0-20,25-38]

---

参考文献已随报告正文完整引用,包含了劳动力供给弹性、税收政策及行为经济学等相关核心文献,保证理论与实证基础的权威性和前沿性[page::21-23]



---

附录与图表支持



报告的附录详细说明了1987年税改的宏观背景及税收模拟器功能,实现个体级税率计算的精确性。图表明晰展示了样本特征分布、工资与职业动态、就业及跳槽反应、杠杆性检验等,形成严密链条,从多个维度支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

---

(全文约1800字)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