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美国中小银行为何又“暴雷”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分析了美国近期中小银行风险事件,指出其主要源于信用风险而非利率风险,且规模和严重性不及2023年硅谷银行等危机。高利率环境下,负债端稳定性减弱,商业地产和私募信贷等领域存在尾部风险,未来银行风险事件有可能更加频繁,但系统性风险暂时有限 [page::0][page::1][page::8][page::9]。
速读内容
美国中小银行近期风险事件分析 [page::0][page::1]
- 2025年10月16日,区域银行Zions Bank(ZION)和Western Alliance(WAL)股价分别大跌约13%和11%,主要因披露贷款损失引发市场担忧。
- 事件不同于2023年硅谷银行(SVB)和第一共和银行(FRC)的流动性风险,ZION和WAL负债端更稳健,无明显存款挤兑风险。
- 资产端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来源,贷款占比较高(ZION 62%,WAL 76%),证券投资比例较低,利率风险相对较小。
- 两家银行潜在坏账敞口较小,对利润和资本充足率影响均有限,且资产规模远小于SVB和FRC。
- 综合认为近期事件为局部信用风险波动,不构成系统性金融冲击,但信用风险上升趋势明显。[page::0][page::1]
美国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与信用风险趋势 [page::2][page::3]

- 近年实体企业付息成本上升幅度明显小于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幅度,表明市场融资成本增幅有限。
- ROIC(投资资本回报率)下降幅度超过融资成本,导致融资需求收缩。
- 美德企业债信用利差维持低位,美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亏损企业比例较低,银行亏损数量和占比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 信贷条件收紧比例有限,拖欠率总体稳定,信用风险尚未大规模爆发。[page::2][page::3]
美国商业银行贷款拖欠率与信贷风险评估 [page::4][page::5]


- 贷款拖欠银行数量和占比减少至6%,低于历史中长期水平,信用卡拖欠率约3%,其他贷款类型拖欠率较低。
- 美国商业银行整体贷款拖欠率维持在低位,行业结构中商业地产贷款拖欠率上升至11.1%。
- 贷款条件收紧幅度低,仍有较多信贷供给空间,整体银行资产质量稳定。[page::4][page::5]
商业地产及私募信贷尾部风险隐忧 [page::6][page::7][page::8]



- 商业地产贷款拖欠率整体上升,特别是写字楼类贷款违约率攀升至两位数。
- 美国银行业商业地产贷款规模约3万亿美元,约占银行贷款半壁江山。
- BBB级CMBS价差近年有所上升,投资者对商业地产信用风险保持警惕。
- 私募信贷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规模约1.8万亿美元,未来五年年到期规模约3000亿美元,流动性和信用风险需重点关注。[page::6][page::7][page::8]
银行负债端流动性风险与系统压力指标 [page::8]

- 货币市场基金与存款比例持续上升,截至2025年9月接近40%,虽低于90年代末及2007年超过50%的峰值,但显示银行存款稳定性存在压力。
- 历史经验显示该指标提升伴随流动性风险增加,未来银行系统事件或更为频繁。
- 结合信用风险局部上升与负债端风险迹象,银行整体风险偏好可能收紧,信贷市场可能承压,[page::8][page::9]
结论与风险提示 [page::9]
- 本轮美国中小银行风险事件规模小于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多数为信用风险局部释放。
- 金融系统整体信用风险较低,贷款拖欠和破产率处于历史低位,信贷条件总体宽松。
- 仍需关注商业地产、私募信贷和AI投资泡沫可能引发的尾部风险和系统风险演化。
- 高利率环境下,银行负债端稳定性减弱,货币基金存款比例攀升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加剧。
- 投资者应警惕局部信用风险波动带来的市场情绪波动和可能诱发的流动性事件。[page::9]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 — 《中金:美国中小银行为何又“暴雷”》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美国中小银行为何又“暴雷”
- 作者:林英奇、许鸿明、周基明、张帅帅 等
- 发布机构:中金公司(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0日
- 主题:美国中小银行近期风险事件剖析,宏观金融风险形势解读,特别聚焦区域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其对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影响。
核心论点与主要信息
本报告旨在分析近期美国两家区域银行——Zions Bank (ZION)和Western Alliance (WAL)的风险暴露原因,重点指出此次所谓“暴雷”事件与2023年硅谷银行(SVB)及第一共和银行(FRC)危机的本质和成因不同。报告强调:
- 本次风险爆发主要源于信用风险而非利率风险,这是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转化,且利率风险向信用风险传导的具体体现。
- ZION和WAL贷款损失披露引发市场担忧,但两家银行的负债端较为稳定,且资产端主要为贷款,尚未形成系统性危机。
- 此轮银行风险事件从规模、程度上均弱于前次硅谷银行危机,短期系统性金融冲击可能较小。
- 报告提醒关注未来高利率下商业地产、私募信贷以及AI投资泡沫等潜在长尾风险。
- 长期着眼,银行负债端稳定性挑战加剧,货币基金/存款比例升高可能提高系统流动性风险。
整体报告未明确评级或目标价,焦点在于宏观风险观察与金融系统的风险识别与警示。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美国中小银行近期风险事件及其与硅谷银行对比(第0-1页)
关键论点总结
- ZION和WAL近期负面新闻引发股价大跌,市场忧虑贷款损失背后是否隐藏系统性风险。
- 报告明确指出风险根源是信用风险,而非利率冲击。
- SVB和FRC危机主要体现为负债端流动性风险和利率暴露,而本次中小银行危机多与贷款信用违约相关,且负债端更为稳定。
- ZION和WAL的未保险存款和无息活期存款占比远低于SVB和FRC,降低了挤兑现象发生的风险。
- 资产端对比显示,SVB和FRC证券投资占比较高,利率上涨造成投资亏损;而ZION和WAL贷款占比主导,当前信用违约事件较为局部且无系统蔓延。
- 从资本充足角度看,坏账损失计提对利润和核心一级资本压力较低,不至于资不抵债。
- 机构规模方面,ZION和WAL较SVB和FRC小得多,且排名靠后,缺乏系统重要性。
- 综上,当前风险为局部信用事件引发的情绪危机,整体风险可控。
推理依据
- 银行负债端结构中未保险存款比例和无息活期存款占比较指标化。
- 资产负债结构对风险类型的判定:证券占比高易受到利率风险冲击,贷款为主则关注信用风险。
- 不良贷款计提相对利润及核心资本比例反映损失缓冲能力。
- 资产规模和系统重要性排名衡量系统性冲击可能性。
- 历史对比(SVB与FRC过往数据)佐证风险差异。
关键数据点
- ZION与WAL未保险存款分别为43%和50%;无息活期存款分别32%和28%。
- SVB和FRC对应数据分别为94%、68%及47%、35%。
- ZION贷款占比62%,证券占30%;WAL贷款76%、证券13%。
- SVB证券投资亏损约180亿美元,占总资产1200亿美元。
- 坏账计划分别占2024年利润13%和8%,占核心一级资本0.8%和1.6%。
- 资产规模分别为888亿美元和809亿美元,排名第31和33位[page::0,1].
---
2. 美国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及风险状况(第2-3页)
关键论点总结
- 近期尽管国债收益率急剧上升,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幅度小于市场利率波动。
- 企业ROIC(投资资本回报率)持续下行速度超过融资成本提升,导致融资需求收缩。
- 信用利差处于历史较低位,表明市场对整体信用风险的预期尚稳健。
- 美国商业银行和非金融上市公司亏损数量及比例处于低位,信用环境整体尚稳。
- 美国和德国企业债信用利差对比展示全球信用风险环境。
推理依据与数据
- 图表2(S&P 500非金融企业融资成本与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对比)显示非金融企业利息费用增速远低于国债收益率的快速上升,反映市场融资成本仍较为缓和。
- 图表3显示历史上融资成本与ROIC的差异往往是经济周期变化的领先指标。
- 图表4显示欧美信用利差维持较低水平,整体信用风险未爆发。
- 图表5和6数据显示亏损企业和银行数量低,商业银行贷款质量指标健康。
- 美国与德国信用利差(图表3)显示美国信用利差整体平稳,风险未显著提升[page::2,3].
---
3. 美国商业银行及贷款风险状况(第4-6页)
关键论点总结
- 美国商业银行亏损银行数量和占比自金融危机以来整体回落,当前处低位。
- 贷款条件收紧幅度较低,短期内信贷收缩压力有限。
- 信用卡拖欠率约3%,其他贷款拖欠率维持低位,整体贷款表现良好。
- 美国商业银行贷款拖欠率总体低,除商业地产板块外,其他领域信用质量尚稳。
- 商业地产贷款拖欠率尤其写字楼部分显著上升,达11.1%,成为风险焦点。
- 商业地产贷款规模大约3万亿美元,重要性不容忽视。
数据解析
- 图表7显示1997年以来各类贷款信贷条件收紧周期,2023年至今收紧比例虽有回升但不足以造成整体信贷紧张。
- 图表8信用卡与其他类型贷款拖欠率差异和趋势反映消费者贷款风险可控。
- 图表9和10显示商业银行贷款拖欠率走势,尤其大宗商业地产和写字楼贷款风险溢出风险明显。
- 图表11贷款结构数据显示地产相关贷款占比逐年下降但体量仍大。
该部分说明商业地产贷款已成为银行风险暴露的关键领域[page::4,5,6].
---
4. 私募信贷及长尾风险(第7-8页)
关键论点总结
- 私募信贷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约1.8万亿美元,风险集中在直接借贷和困境债务等产品。
- 私募信贷近年来回报率和相关价差指标显示市场对其信用风险忧虑增加。
- 未来5年私募信贷年到期规模约3000亿美元,存在再融资风险。
- 私募信贷的到期规模加重市场流动性压力,可能引发局部风险传染。
- 货币基金/存款比例升高至约40%,负债端稳定性面临压力。
- 历史上类似升幅均伴随金融系统流动性风险上升。
数据解读
- 图表14、15显示全球私募信贷资产管理规模不断刷新纪录,尤其直接借贷占比显著。
- 图表8、图表15结合说明高利率环境下短期流动性需求增加,资金结构变化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构成挑战[page::7,8].
---
5. 风险因素评估(第8-9页)
- 系统性尾部风险:局部长尾风险事件如商业地产、私募信贷风险暴露,以及AI投资泡沫,可能成为未来金融风险黑天鹅。
- 银行流动性风险:高利率环境下银行负债端稳定性降低,货币基金与存款比例上升,存款萎缩可能加剧银行资金压力,引发挤兑。
- 风险控制难点:当前信用风险虽未大规模恶化,但信贷偏好下滑和贷款条件趋紧或带来流动性紧缩,可能触发更复杂的传染机制。
报告强调对这些风险点需持续关注,金融监管和政策干预可能成为缓冲。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近年来美国中小银行风险事件对比(第1页)
- 展示了包括SVB、FRC、大平银行、ZION和WAL等银行的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结构、风险事件类型及处置结果。
- 通过对比,显示ZION和WAL的贷款占比更高,证券投资比例较低,负债结构稳定。
- 证实两家银行风险事件性质与之前以利率风险为主的硅谷银行危机明显不同,支持报告中信用风险主导论断。
图表2: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对比(第2页)
- 说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调整滞后于国债利率上涨,缓和了融资成本的压力,部分抵消了利率上升带来的直接冲击。
- 折射出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空间受限,融资需求趋于收缩,有助于理解贷款质量稳定的现状。
图表3:ROIC与融资成本差异及其经济周期关联(第2页)
- ROIC持续走低超过融资成本,融资需求受抑制,暗示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压力,影响银行放贷意愿和风险偏好。
图表4、5、6:信用利差、亏损企业及银行比例走势图(第3页)
- 美国企业信用利差维持低位,亏损企业和亏损银行占比较低,验证了美国经济及金融稳定性较强。
图表7、8:贷款条件收紧比例及信用卡拖欠率(第4页)
- 多维度贷款类别中贷款收紧比例变化较小,消费类贷款信用风险控制良好。
图表9、10、11:美国商业银行贷款拖欠率与结构(第5-6页)
- 详细揭示写字楼贷款拖欠率高达11.1%,商业地产风险显著,贷款结构中地产贷款占比仍相当大,为潜在风险重点。
图表14、15:私募信贷规模及货币基金/存款比率(第7-8页)
- 私募信贷规模显著增长,且集中到期或到期规模大,风险敞口增加。
- 货币基金相对于存款规模增长表现出银行存款稳定性下降,流动性风险警示明显。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为宏观风险事件分析与研究专论,不涉及具体公司估值、股票评级或目标价设定,故无估值方法论讨论。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信用风险上升:由高利率环境加剧,尤其商业地产贷款和私募信贷领域信用违约风险升温。
- 流动性风险加剧:银行负债端稳定性降低,资金从银行体系外流向货币基金,增加了存款流失和潜在挤兑现象概率。
- 系统性尾部风险:由商业地产、私募信贷及AI投资泡沫等隐秘风险引发的不确定性。
- 信贷市场收紧:贷款条件趋紧或导致资金成本提升,信贷供给减少,进一步放大信用风险。
报告未给出具体风险缓释策略,但提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应高度关注上述风险点并做好监控。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分析稳健性:报告较全面地区分了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避免简单类比硅谷银行事件,分析扎实。
- 潜在偏颇:报告对本轮风险规模判断较为乐观,强调无系统性冲击,但对未来潜在信贷收紧和流动性风险的迅速蔓延仍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者应保持警惕。
- 数据限制:部分表格信息(尤其图表1)排版不够清晰,数据描述存在破损,或影响阅读连贯性。
- 时间滞后性:鉴于金融风险数据具有滞后特征,报告中的风险现状反映可能滞后于市场快速变化。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深入剖析了美国中小银行最近两家区域性银行出现的信用风险事件,明确指出此次事件本质为信用风险叠加下的局部冲击,异于以往硅谷银行的流动性及利率风险驱动危机。通过资产负债结构、贷款违约率、资本充足率等多维度数据支持,报告认为当前风险尚未具备系统性蔓延条件。
宏观层面,报告指出高利率环境对实体经济融资结构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和ROIC下行导致融资需求下降,机构信用状况总体仍保持稳定。商业地产和私募信贷成为最突出风险点,特别是商业地产写字楼贷款拖欠率超过11%,私募信贷快速膨胀带来的流动性与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货币基金与存款比值快速攀升揭示银行负债端潜在脆弱,若持续恶化可能加剧金融系统流动性风险。尽管短期内信贷条件收紧幅度有限,整体信用利差较低,但局部长尾风险和潜在“黑天鹅”事件仍是金融体系不可忽视的隐忧。
总结报告整体观点:美国中小银行风险事件更多是高利率背景下信用风险的泛化表现,短期系统冲击风险较小,但需要持续关注商业地产与私募信贷引发的更深层次风险,未来银行负债稳定性和金融流动性可能成为左右金融稳定的关键变量。
---
附件图片示例
图表2:实体企业付息成本上升幅度小于市场利率

图表4:欧美信用利差位于较低水平

图表6:美国亏损银行数量和占比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图表10:2025年9月写字楼贷款拖欠率上升至11.1%

图表14:全球私募信贷AUM规模持续增长

图表15:美国货币基金/存款比重继续上升

---
参考溯源页码
[page::0,1,2,3,4,5,6,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