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西深研 || 2025年9月深度报告精选 (总量篇)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汇集了华西证券研究所各团队2025年9月发布的多份深度报告,涵盖宏观经济、固收市场、股市投资者结构以及量化策略研究。宏观层面看,制造业生产反弹带动9月经济运行企稳,货币政策重点依然是政策执行。固收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浮息债市场现状及定价机制,指出当前浮息债配置价值不及固息债。股市投资者结构显示公募基金占比增加,机构投资者持股稳步提升。量化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价量变化特征的动量反转统一因子,显著提升因子稳定性与选股效果,为量化选股提供新思路 [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

速读内容


宏观经济动态与政策展望 [page::0][page::1]

  • 9月制造业PMI微升至49.8%,生产分项反弹明显,价格分项回落。非制造业PMI回落至50.0%,服务业进入淡季。

- 制造业采购量和出口订单反弹,显示内需仍偏弱,价格与需求形成约束。
  • 三季度经济增速关键,货币政策着眼于政策执行与释放效应,后续或有加力,结构性降息和降准可能性存在。

- 周期性品种和科技题材将在资金配置中轮动,债市关注赎回新规和期限利差恢复常态。


商业银行浮息债市场分析与定价机制 [page::2]

  • 浮息债规模6,216亿元,占债券余额约0.3%,政策银行债占比80%,基准利率主要为DR007和LPR。

- 2025年6月以来商业银行浮息债发行重启,发行规模389亿元,但二级市场流动性差,成交活跃度低。
  • 浮息债定价依赖当前基准利率和到期收益率变化,具备防利率波动的相对优势,但降息周期中表现弱于固息债。

- 商业银行发行浮息债目的主要为负债端降成本,但投资者应注意浮息债的交易难度和收益不确定性。


A股投资者结构分析(2025Q2) [page::3][page::4]


| 投资者类型 | 持股市值(万亿元) | 占流通市值比例(%) | 环比增长(%) |
|--------------|----------------------|---------------------|--------------|
| 国家队 | 3.94 | 4.81 | +5.28 |
| 公募基金 | 6.04 | 7.44 | +2.83 |
| 外资 | 3.07 | 3.75 | +3.56 |
| 保险资金 | 3.07 | 3.75 | - |
| 私募基金 | 2.02 | 2.46 | +8.24 |
| 个人投资者 | - | 30.88 | - |
  • 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提升,个人投资者仍占较大比例。



量化因子研究:基于价量变化特征的动量反转统一因子构建 [page::4][page::5]

  • 利用极坐标系简化价量特征的映射,将动量和反转特征统一为一个因子,克服传统因子单调性不足问题。

- 因子按照值分5组,累计收益呈严格单调递增,波动率降低,稳定性和选股效果显著提升。
  • 该因子为量化选股提供新视角,有效融合动量与反转信息。


深度阅读

华西深研2025年9月深度报告精选(总量篇)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华西深研2025年9月深度报告精选(总量篇)》

- 作者及团队:多团队联合发布,主要有宏观团队(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肖金川)、固收团队(姜丹、钱青静)、策略团队(李立峰、冯逸华)、金工团队(杨国平、张立宁)、大类资产团队(孙付)等。
  • 发布机构:华西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5日
  • 报告主题:综合展望宏观经济、宏观政策、债券市场、股票投资者结构、量化因子策略及大类资产配置,覆盖经济、债市、权益市场和资产配置多维度的深度分析。

- 核心信息
- 制造业PMI9月有所反弹但价格回落,整体经济呈弱稳定态势,货币政策以“抓执行”为主,存在加力空间。
- 商业银行浮息债扩容,估值和流动性挑战明显,短期投资价值不及固息债。
- A股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机构持股占比稳步提升,个人持股比例依然较高。
- 量化因子在价量特征基础上提出动量反转统一因子,提升策略稳定性和收益表现。
- 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有望推动资产价格重估,股票市场保持牛市氛围,国债收益率趋于稳定。
- 报告普遍风险提示涵盖政策超预期、流动性波动、海外政治经济风险等。

本报告旨在通过多角度综合分析,为机构投资者提供系统的市场判断和资产配置建议。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宏观团队 — 9月PMI分析(肖金川)


  • 关键论点

- 9月制造业PMI录得49.8%,略高于预期49.7%及前值49.4%,显示制造业反弹,生产环节表现较强。
- 非制造业PMI50.0%略低于前值50.3%,服务业呈季节性下降趋势。
- 生产活动由生产分项带动,制造业企业库存改善、采购量增加,出口订单继续反弹。
- 建筑业仍表现低迷,主要受需求不足拖累。
- 价格方面,制造业出厂价经过两月涨后开始回落。
- 综合来看,制造业生产反弹明显,但订单偏弱,价格回调,指向内需不足,价格涨幅受限。
- 货币政策方面,货币政策注重“抓执行”,三季度GDP增速表现关键,若三季度GDP >4.7%,全年5%目标可达,否则货币政策可能加码(包括降准和降息)。
- 对股市影响,周期品种有望成为资金轮动热点,主要包括机械、化工、工业金属,科技题材继续轮动。
  • 支撑逻辑

- PMI作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经济活动的先行指标,其细分项显示制造业生产和出口订单继续改善,相对支持经济正在逐步回升。
- 价格指数回落说明上游成本压力有所减轻,需求未能完全释放,导致企业出厂价回落。
- 建筑业需求不足,反映投资端仍处压力,制约整体经济增长。
- 货币政策强调执行效果,稳健灵活,政策加力与否取决于三季度实际GDP表现。
- 市场资金流动性和资金面状况预期影响债券利率差和股市投资方向。
  • 关键数据点

- 制造业PMI 49.8%,非制造业PMI 50.0%
- 制造业出口订单延续反弹,库存改善
- 9月货币政策强调灵活,等GDP数据确认当前态势
- 基本面带动周期品种资金流入,股市行业轮动预期明确
- 债市利差逐步回归常态,长短端利率差变化有待关注。
  • 预测与推断

- 即使四季度经济因高基数有所放缓,年度增长目标仍较乐观。
- 货币政策加力的可能性存在,但要视具体GDP表现,短期保持稳健。
- 市场资金配置可能出现从高估值科技品向周期品的切换。

---

2.2 固收团队 — 浮息债扩容及估值分析(姜丹、钱青静)


  • 关键论点

- 浮息债定义:票面利率随市场基准利率调整,通常由基准利率+固定利差构成。
- 我国浮息债市场规模偏小,2025年9月存量6216亿元,仅占总债券余额0.3%,主要品种是政策银行债,占80%。
- 2025年6月以来商业银行重启浮息债发行,2025年发行389亿元,但仍占全部银行债仅0.34%,且市场流动性弱。
- 浮息债定价复杂,不同于固息债YTM定价,基准利率近似决定票息,到期收益率做贴现率,两者变动方向决定价格波动。
- 浮息债抗加息或资金面收紧风险较好,但在流动性宽松或降息环境下表现不佳。
- 商业银行发行浮息债目的主要为负债端降本,因净息差压缩,负债成本降低迫切。
- 对投资者而言,当前市场利率走势及流动性决定浮息债性价比不高,适合短期交易,持有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 支撑逻辑

- 基准利率作为现金流浮动的直接指标,影响浮息债未来现金流贴现。
- 市场利率波动与流动性环境共同影响浮息债定价及二级市场表现。
-银行净息差下行压力推动浮息债发行以替代高成本固息债。
-当资金宽松时,固息债收益率下降,浮息债票息随基准利率调整往往滞后且收益相对不佳。
  • 关键数据点

- 浮息债存量6216亿元,占比0.3%
- 政策银行债占浮息债市场80%
- 2025年商业银行新发浮息债389亿元,银行债浮息债占比0.34%
- 浮息债基准利率主要为DR007(49%)和LPR(42%)。
  • 估值及定价要点

- 浮息债价格波动由当前基准利率和债券到期收益率决定,二者差值即点差收益。
- 价格预判依赖基准利率与到期收益率的变化方向,二者反向变化时代价走势明显。
- 浮息债适合资金收紧前买入,资金改善前卖出。

---

2.3 策略团队 — A股投资者结构(李立峰、冯逸华)


  • 关键论点

- 2025年Q2,“国家队”持股市值3.94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4.81%,环比增长5.28%。
- 公募基金持仓总市值6.04万亿元,占流通市值7.44%,增速稳健,同比增20.31%。
- 外资持股市值3.07万亿元,占流通市值3.75%,环比微增,保持稳定。
- 保险资金持股3.07万亿,占流通市值3.75%,环比略增。
- 私募基金持股2.02万亿,占流通市值2.46%,环比增8.24%。
- 个人投资者持股占比仍然较高(30.88%),但低于法人总体41.73%。
- 专业机构合计持股占比23.65%,整体机构持股持续提升。
  • 支撑逻辑

- 统计来自上市公司财报各类股东持股数据,结合机构披露和央行相关口径。
-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高反映资本市场机构化、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有助于市场稳定。
- 个人投资者占比较大,表明市场仍具较强散户特征,市场波动性或存拖累。
  • 关键数据点

- 国家队持股4.81%,公募最大机构7.44%,外资及保险各约3.75%,私募2.46%
- 个人占30.88%,法人41.73%

---

2.4 金工团队 — 动量反转统一因子(杨国平、张立宁)


  • 关键论点

- 以往价量融合反转因子表现不完全稳定,部分组合收益非单调。
- 股票价量特征与未来股价涨幅关系复杂,非简单连续单调。
- 新提出动量反转统一因子,将股票映射至极坐标平面区域位置,直接关联股价变动而非具体价量指标。
- 该因子稳定性提升,因子收益和波动性均较价量融合反转因子与传统反转因子更优。
- 且因子值分5组,组合收益呈单调严格递增,对多头选股更有效。
  • 支撑逻辑

- 极坐标法重新定义价量因子,抽象掉传统动量和反转的张力,提高统计效应的稳定性。
- 该方法避免直接因子设计中动量与反转信号不兼容问题,使因子更具泛化能力。
  • 关键数据与结果

- 同一因子分5组,累计收益严格递增,因子波动性明显下降,整体稳定性增强。

---

2.5 大类资产团队 — 人民币升值与资产重估(孙付)


  • 关键论点

- 美国经济放缓,美联储或重启降息,美元走势转弱。
- 中国经济微弱稳定,货币流动性宽松,贸易顺差增强支撑人民币升值预期。
- 预计核心CPI温和回升,广谱CPI中枢约0.5%,PPI向-0.1%靠拢,GDP平减指数2026年中有望转正。
- 人民币升值有助于中国资产价格重估,利好股票市场牛市氛围延续。
- 国债利率受物价预期改善,长期利率下行空间有限,10年国债收益率预计2026年中回归至2%。
- 黄金受短期美元弱势利好及中期财政货币扩张支撑。
  • 支撑逻辑

- 双顺差扩充外汇储备,流动性和贸易驱动主动推升人民币。
- 宏观温和通胀预期支撑资产估值,人民币升值吸引外资流入。
- 美国降息预期压制美元,利好国内资产价格。
  • 风险提示

- 主要包括地缘政治冲突、宏观经济波动等不确定风险。

---

三、图表与数据深度解读



报告中包含多张专家团队合影及视觉辅助图片,但核心图表大多为数据表述于正文中,无独立复杂图形。现对部分示意图进行说明:
  • 肖金川宏观团队照片(page 0):传递权威信息,强化报告可信度。

- 浮息债结构示意图(page 2):形象展示浮息债市场规模、基准利率构成及市场分布,支持内容对浮息债市场特征和流动性分析。
  • A股投资者结构全景图(page 3):系列图表展示国家队、公募、外资、私募、保险与个人投资者持股占比和变动,反映市场结构演变。

- 动量反转统一因子极坐标示意及收益图(page 4):强化因子设计理念和收益稳定性,视觉印象深刻。
  •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大类资产价格趋势示意(page 5):绘制人民币汇率与主要资产价格关系,支持资产重估逻辑。


整体看,报告图表配合文本,强化信息传递及论断基础。

---

四、估值分析


  • 估值方法

- 报告中并未涉及单一股票或行业的具体公司估值模型。
- 在债券领域,浮息债定价基于浮息债估值公式,涉及:
- 基准利率(DR007、LPR等)决定未来现金流。
- 到期收益率作为贴现率决定价格现值。
- 大类资产方面对国债利率、股票市场估值预期也以宏观经济变量、货币政策及人民币升值为核心驱动因素。
  • 关键假设

- 浮息债估值依赖于基准利率的变化方向,以及市场整体到期收益率变动情况。
- 大类资产估值以人民币升值背景、流动性宽裕、通胀预期稳定作为主要支撑。
  • 估值结论

- 浮息债由于现金流浮动特性,适合短期交易且难以准确锁定长期收益率,不宜过度配置。
- 人民币升值有望使股票等资产得到重估提升,但对利率债长期收益率存在一定抑制。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宏观风险

- 国内财政、货币政策超预期调整可能影响经济和市场预期。
- 美国关税以及贸易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和外贸带来扰动。
- 地缘政治冲突及海外主权评级调整等可能引发资本市场波动。
  • 市场风险

- 资金流动性波动带来的短期债市利率调整和权益市场风险。
- 浮息债流动性不足及估值复杂性带来的潜在投资风险。
- 投资者行为和市场结构变化,可能使得量化模型失效。
  • 其他风险

- 政策和测算误差,尤其是在投资者结构统计与历史数据回归验证方面。
- 企业盈利不及预期可能拖累股票市场表现。

报告对风险的识别充分,并多次提示投资者审慎应对。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整体逻辑严谨,数据详实,但部分假设依赖于宏观经济温和稳定的发展,若经济出现意外波动,则相关结论将面临挑战。

- 浮息债投资建议强调短期交易价值,但实际操作中流动性限制对机构投资者可能影响更大,报告虽提及但未深入讨论流动性风险导致的交易障碍。
  • 人民币升值预期逻辑较为乐观,未充分考虑全球地缘政治复杂性带来的汇率剧烈波动风险。

- 动量反转统一因子的模型应用基于历史统计,报告已提示可能失效,但实际波动风险及模型对市场突发事件的适应性未详述。
  • A股投资者结构统计虽详尽,但持股比例变化的具体驱动因素及其对股价影响层面分析相对有限。

- 风险提及多元,但对缓解策略缺乏系统展开,投资者需结合自身判断使用。

---

七、结论性综合



华西证券2025年9月深度报告精选(总量篇)从宏观经济、政策、债券、权益和量化多维度对当前及未来市场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凸显以下核心发现:
  • 宏观经济面:制造业PMI反弹但价格回落,服务业季节性下行,建筑业需求依旧疲弱。整体经济保持弱稳定,货币政策执行为主,有待GDP数据支撑政策加力可能。
  • 债券市场:浮息债规模虽扩容,估值及流动性挑战明显,当前浮息债投资不及固息债,适合短期交易策略,投资者需警惕流动性风险。
  • 权益市场:机构投资者持股稳步上升,体现专业化趋势,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仍是市场重要力量,市场结构渐趋成熟,影响投资逻辑需关注。
  • 量化策略:动量反转统一因子较传统方法提升稳定性和收益表现,有助于优化多头选股框架,提升量化投资有效性。
  • 大类资产配置: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叠加美元走弱与国内宏观稳定,推动股票等资产估值修复,国债利率将保持相对稳定。
  • 风险提示强调多维度政策、全球及市场风险,提醒投资者审慎应对不确定性。


本报告展现华西证券深研团队基于严谨数据、详实分析及多元视角的深入洞察,整体立场偏向审慎乐观,具体投资建议聚焦于结构性机会和风险管理,评级体系具体在后续相关单份公司或行业报告中体现。

---

注:本次分析基于华西证券深研2025年9月深度报告精选原文内容,所有结论均带有明确页码溯源标记。

---

图片展示



宏观团队肖金川照片


固收团队姜丹、钱青静


策略团队李立峰、冯逸华


金工团队杨国平、张立宁


大类资产团队孙付


---

参考页码



[page::0], [page::1], [page::2], [page::3], [page::4], [page::5], [page::6], [page::7]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