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医疗器械:哪些增长点值得关注?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受人口老龄化、慢病上升及技术创新驱动,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862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5%。高值耗材是市场最大细分,欧美龙头企业领先。创新技术如微创手术、手术机器人、结构心介入和神经科学正成为重要增长点。未来增长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成熟术式持续迭代、颠覆性新产品的蓝海市场开拓以及人工智能与信息化融合,行业护城河深厚,指数长期跑赢大盘。潜在风险包括研发失败、海外政策风险及产品召回等 [page::0][page::1][page::7][page::9]

速读内容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现状与规模 [page::1][page::2]


  •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2025年规模预期6754亿美元,2030年将达8626亿美元,2025-2030年CAGR约5%

- 地区分布:北美占32%,欧洲25%,亚太19%,中国8%,拉美11%,中东非5%
  • 新兴市场增长迅速,亚太2021-2025年增速8.6%,远高于欧美市场4%


医疗器械主要细分品类及领先企业格局 [page::3][page::4]


| 公司名称 | 2024年器械收入(百万美元) | 心血管 | 骨科 | 神经科学 | 外科/内镜/机器人 | 血糖管理 | 眼科 | 医学影像 |
|------------|--------------------|--------|------|--------|--------------|--------|------|--------|
| 美敦力 | 33,537 | 14,023 | 3,431| 1,932 | 11,347 | 2,755 | | |
| 强生 | 31,857 | 7,707 | 9,158| | 9,845 | | 5,147| |
| 西门子医疗 | 26,393 | | | | | | | 19,691 |
| 其他头部公司 | 20,000~22,000 | 分布于各赛道 | | | | | | |
  • 高值耗材占比32%,领先技术和安全性决定其高壁垒;低值耗材及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分别占比12%-13%

- 头部企业多为美资,涵盖心血管、骨科、神经科学和外科机器人等多个细分市场

需求与供给驱动因素分析 [page::4][page::5]


  • 人口老龄化及慢性病负担推动长期刚性需求增长,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数量显著增加

- 技术进步推动治疗升级,从药物治疗向微创介入和智能手术转变,手术机器人、精准成像等技术应用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覆盖

细分赛道技术发展及市场机遇 [page::6][page::7]


  • 心血管领域经历从外科搭桥术到微创PCI、药物洗脱支架及冲击波球囊等技术迭代

- 骨科手术引入机器人辅助手术及3D打印个性化植入
  • 外科领域内窥镜与机器人手术快速发展,实现更精细化和智能化治疗

- 医疗器械指数(IHI)近20年长期跑赢医疗行业及大盘,体现行业护城河广泛且稳固
  • 增长点包括脉冲场消融技术、肾脏去交感神经消融、脑机接口和AI辅助诊断与治疗


重点量化因子/策略相关内容

  • 研报暂未涉及具体量化因子构建或量化策略生成内容


行业风险提示 [page::9]

  • 新技术或关键产品研发失败带来不确定性

- 海外业务面临地缘政治和政策变化风险
  • 并购整合不善可能触发商誉减值

- 高值耗材的产品质量风险及大规模召回风险

深度阅读

中金 | 全球医疗器械:哪些增长点值得关注? - 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全球医疗器械:哪些增长点值得关注?》

- 作者及机构:高远、张琎等,中金公司研究部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 研究主题: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驱动因素、头部企业分析、细分赛道机遇及风险评估
  • 核心论点总结

-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因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增加、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持续稳健增长,预计2030年规模可达8,626亿美元,2025E-2030E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5%。
- 行业估值体系呈现显著分层,增长质量和技术壁垒决定公司估值溢价,头部细分赛道龙头PE市盈率可达31-57倍,成熟企业则在13-18倍。
- 重点关注电生理、肾脏去交感神经消融(RDN)、复杂血管介入、结构心脏病、神经科学、手术机器人、内窥镜和血糖管理等8个细分赛道,这些领域潜在蓝海市场和术式升级驱动未来成长。
- 风险主要包括研发失败、海外政策变化、商誉减值及产品召回风险。[page::0,1,7,8,9]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医疗器械行业梳理与市场基础


  • 定义及监管框架

- 医疗器械涵盖诊断、治疗、监护疾病所需的物理工具和耗材,区别于药品的药理机制,其核心靠物理原理实现功能。
- 以美国FDA监管为例,医疗器械分为I、II、III三个风险等级,审批流程从注册列名到需提交科学证据的PMA不等,监管机制针对风险层级配置资源确保安全有效(见图表1)。
  • 市场动态

- 根据QYResearch,全球医疗器械市场2025年规模预测约6,754亿美元,到2030年达到8,626亿美元,增长稳健,5%年复合增长率。
- 市场区域份额以北美(32%)、欧洲(25%)为主,亚太(19%)及拉美、中东非地区增速较快,受人口基数和医疗需求提升驱动(图表2、3)。
- 按品类划分,2025年高值耗材占32%,低值耗材、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和其他占比分别为12%、12%、13%、31%,高值耗材技术壁垒高,监管医保重点管理(图表4)。
  • 头部企业及赛道集中

- 企业集中于欧美日,尤其美敦力(335亿美元)、强生、西门子医疗等营收领先,覆盖心血管、骨科、医学影像、外科、血糖管理、神经科学等主要领域(图表5)。
- 中国企业相对规模较小,发展空间大。
  • 行业演进路径

- 老龄化和慢病高发提供刚性需求保障。
- 技术创新推动治疗方式从开放外科到微创介入技术迭代,提升患者覆盖率和治疗效果。
- 术式演变历程详见表格8,例如心血管领域经历了从药物保守到微创PCI,骨科从传统关节置换到机器人辅助手术,外科手术技术朝智能化发展(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
  • 需求端数据支撑

- 全球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显著增长,心血管患者人数2023年达626百万,糖尿病患者2024年达589百万,均为医疗器械市场提供基础需求(图表6、7)[page::1,2,3,4,5]

2. 估值逻辑与投资特征


  • 金融市场表现

- 医疗器械板块在过去20年表现优异(IHI指数),跑赢医疗保健整体和美股大盘,除近年科技股异军突起外(图表10)。
  • 与创新药对比

- 创新药生命周期明显,依赖临床数据,专利失效后面临销售断崖。
- 医疗器械强调商业化推广,不仅有研发风险还有临床培训和渠道建设风险,产品上市是起点,放量速度较慢。
- 创新型迭代和复合知识产权(材料、结构、算法等)构建深厚护城河,复合专利模式规避仿制风险。
- 医生培训和长期临床支持形成高粘性医患-厂商关系,长期支持龙头“慢牛”式增长。
  • 估值差异化

- 估值分层与增速及技术壁垒相关,成长性强且技术壁垒高的细分龙头,2025年预期市盈率(P/E)可达31-57倍,成熟平台企业稳定在13-18倍区间。[page::6,7]

3. 未来增长动力与细分赛道


  • 报告梳理出三大核心增长引擎:


1. 现有术式持续迭代升级
- 以电生理领域脉冲场消融(PFA)替代传统射频、冷冻消融技术为例,渗透率提升带动市场扩张。
- 血管内冲击波技术(IVL)处理钙化病变、机械取栓技术应用扩大。
- 连续血糖监测(CGM)向大众市场扩展,脑深部电刺激(DBS)等神经调控技术渗透深化。

2. 颠覆性新技术创造蓝海市场
- 肾脏去交感神经消融(RDN)为难控高血压患者带来新治疗方案。
- 结构性心脏病(TMTT)继TAVR后成为重点赛道,满足高风险患者需求。
- 脑机接口(BCI)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康复与神经疾病治疗潜力巨大。

3. 智能化与信息化融合
- AI辅助诊断及手术机器人精准化,提高手术效率和范围。
- 数字化疗法(DTx)及远程患者管理通过智能算法,实现慢病管理个性化,延伸服务链条。
  • 重点关注赛道市场规模及增长预期(图表9):

- 手术机器人(281亿美元,20-25% CAGR)
- 内窥镜(360亿美元,10% CAGR)
- 血糖管理(228亿美元,11% CAGR)
- 心脏电生理、结构心脏病均约100-130亿美元,15%复合增长
- 神经科学细分领域预计神经调控中期5-7%增长,脑机接口远景市场可达4000亿美元
- RDN虽小但3年内潜增20-30亿美元市场机会
- 复杂血管介入市场规模200-300亿美元,增量来源病变复杂度提升。[page::7,8,9]

---

三、图表与表格深度解读



图表1:美国FDA医疗器械监管分类表


  • 分类清晰阐释了医疗器械按风险程度分为三大类(Class I-III),对应的监管要求和市场准入路径。

- 低风险产品(Class I)大多豁免510(k)审批,仅需注册,如医用压舌板、弹性绷带。
  • 中度风险(Class II)需提交510(k)上市前通知,以证明与已上市设备等效,如电动轮椅、输液泵。

- 高风险(Class III)需通过PMA,提交科学证据,典型产品如心脏起搏器。

该分类体系强调监管的风险匹配原则,为医疗器械企业的产品开发和上市策略提供制度框架,风险升高对应更严格审查。

图表2、3: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与增速分布


  • 图表2显示全球市场从2020年4560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30年8630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5%。

- 图表3分地区增速,显示亚太(8.6%)、拉美(7.5%)、中东(7.4%)增长快于欧美(分别约4%-4.5%),体现新兴市场增长潜力。
  • 该趋势支撑全球医疗器械企业将更多关注新兴市场扩张,结合地区支付能力和医疗体系建设趋势。


图表4:医疗器械赛道分类与市场规模(2025E)


  • 高值耗材占32%,是最大细分市场,代表产品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技术壁垒和监管严格。

- 低值耗材占12%,品类丰富,但价格低且替代强,应对价格敏感和规模增长。
  • 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分别占12%-13%,均为技术密集型赛道,支撑精准诊断。

- 其他(31%)涵盖诊疗设备和新兴领域,提供多样化增长机会。

图表5:头部医疗器械企业收入拆分(2024年)


  • 美敦力2024年器械收入高达335亿美元,心血管(140亿)、外科/内镜机器人(113亿)贡献最大。

- 强生、史赛克、雅培等公司覆盖心血管、骨科、影像等领域,显示多元化布局。
  • 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和GE则聚焦医学影像设备,体现出差异化竞争格局。

- 细分领域销售额体现了各企业战略重点与技术积累的不同侧重。

图表6、7:全球心血管与糖尿病患者人数增长


  • 心血管病患者数从1990年311百万增至2023年626百万,死亡人数从13.1百万升至19.2百万,表示疾病负担持续加重,驱动器械需求。

- 糖尿病患者数从2000年151百万增至2024年589百万,体现慢病管理的重要性及血糖监测器械潜力。

图表8:心血管、骨科和外科术式发展复盘


  • 细致展示几个关键领域自1950年代以来的技术演进,从药物保守及传统手术,逐步迈向微创和智能化。

- 例如心血管从药物治疗到冠脉支架,再到精准介入和冲击波球囊技术创新。
  • 骨科和外科也经历了材料升级、机器人辅助手术的质变。


图表9:重点细分赛道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期


  • 赛道划分科学,以心血管、神经科学、外科、代谢管理为主要增长板块。

- 大部分赛道预计年复合增速在10%-25%之间,部分细分蓝海市场(如脑机接口)潜力巨大。

图表10:美股医疗器械指数(IHI)表现


  • 从2006年至2025年,IHI累计上涨幅度最高,长期跑赢大盘、医疗保健指数,反映出市场对医疗器械板块的长期认可和稳定成长性。

- 与创新药对比优势明显,减缓了“专利悬崖”风险,有更稳健的投资价值。

图表11、12:企业增长驱动力及高潜力细分赛道名单


  • 强生、美敦力、雅培等公司均强调电生理、结构心脏病、神经调控、手术机器人等细分方向。

- 细分赛道涵盖从微创技术到新技术突破(RDN、BCI)及智能化工具与平台,这代表未来增长的集中爆发点。

---

四、估值分析


  • 报告未具体采用DCF等具体估值模型,但通过PE估值水平区分成长高壁垒龙头与成熟平台公司。

- 高成长细分龙头:2025E市盈率在31-57倍,反映市场对其未来增长预期强烈。
  • 成熟平台公司:2025E市盈率13-18倍,更关注稳定现金流和市场地位。

- 估值分化核心是市场对细分赛道的成长性、技术壁垒及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判断。
  • 投资策略建议是选择技术领先、商业模式稳定、成长性强的细分赛道龙头企业。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列明四大主要风险:
  1. 研发失败风险:医疗器械依赖技术创新,若核心新产品或技术研发失败,市场增长势头将受挫。

2. 海外业务经营风险:各国政策变化、价格压力及地缘政治风险可影响企业全球业绩表现。
  1. 商誉减值风险:医疗器械企业并购频繁,整合不利将触发商誉减值,影响财务及股东回报。

4. 产品召回风险:高值耗材产品复杂且关系患者生命安全,任何质量缺陷召回均可能影响品牌及财务状况。

报告未特别指出缓解措施,但中金公司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应关注企业研发投入、区域市场多元化及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度来评估风险暴露。[page::1,8,9]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衡量细致,数据详实,但高景气预期及对技术迭代速度的 assumptions 可能偏乐观,尤其在蓝海新兴技术领域,商业化落地时间和规模存在不确定。

- 对新兴市场的乐观看法基于人口及需求增长,但支付能力、医疗体系完善度对增长的制约未长篇幅讨论。
  • 行业内部分企业数据有统计口径差异,可能影响细分赛道具体贡献估计。

- 估值区间虽明确,但缺少敏感性分析,如不同增长预测、资本成本情形下的估值变动。
  • 报告强调医疗器械无“专利悬崖”风险,但行业依然面临技术替代、监管升级等长远不确定因素。

- 对竞争态势、潜在新进入者或技术颠覆型创新的压力描绘较少。

---

七、结论性综合



中金公司2025年10月发布的《全球医疗器械:哪些增长点值得关注?》详细揭示了医疗器械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稳健扩张的全貌。报告基于精准数据及权威机构信息,描绘出一个受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技术创新及政策支持等多重变量驱动的市场环境。

核心发现包括:
  • 未来五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将维持约5%的年复合增长率,市场规模到2030年可突破8000亿美元。

- 北美、欧洲保持领先,但新兴市场(亚太、拉美、中东)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传统发达市场,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 行业涵盖高值耗材、低值耗材、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等多个细分市场,高值耗材凭借技术壁垒和监管优势仍为最大、最稳健的一块。

- 头部医疗器械企业呈现清晰细分赛道专业化趋势,心血管、骨科、外科、神经科学和血糖管理等领域覆盖面广且市场规模庞大,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占据市场优势。
  • 行业创新递进路线清晰,微创技术、智能化发展和跨界融合(AI、数字疗法)将持续放量,助推治疗渗透率提升和市场拓展。

- 从资产定价视角看,医疗器械行业长期跑赢医疗保健整体及大盘优势明显,企业估值差异显著,投资者可鉴别成长性与壁垒明显的龙头企业进行布局。
  • 风险主要集中于研发失败、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并购整合不佳及产品质量风险,需密切关注。


最终,报告坚定认为医疗器械行业凭借其强大的刚性需求、持续的技术创新动力和复杂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体系,2025年至2030年间依旧是医疗健康领域不可多得的稳健成长赛道,特别是聚焦于8个技术高成长、高壁垒的细分方向,将获得资本市场的溢价认可和商业价值放大。

封面图

---

参考文献


  • FDA官方产品分类说明[page::1]

- QYResearch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预测数据[page::0,1,2,3,4]
  • IQVIA及Fraser Health等市场研究数据[page::2,3]

- JACC与IDF疾病流行病学研究[page::4,5]
  • 企业财报及公告披露数据[page::3,4,7,8,9]


---

总计:全文内容覆盖行业定义、市场规模、地区及品类划分、头部企业分布、技术迭代路径、投资逻辑、估值体系、未来增长赛道与风险分析,解读条理清晰、数据翔实、图表辅助直观,全面体现了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机遇。[page::0-10]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