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GS-NDI研究】东盟经济系列:“增长滤镜”下的东盟消费潜力再评估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性评估东盟消费潜力,指出东盟虽具备较大人口红利和消费需求,但本土产业发展与消费供给存在错配,导致进口依赖高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进口增速显著。年轻人口和壮大中产阶层推动消费升级,同时东盟电商快速发展激发新消费动力。预测2030年东盟本地消费规模中性情境下达3.3万亿美元,乐观情境可达3.9万亿美元,体现发展潜力。中国企业应抓住高附加值消费品出口升级机遇,优化产品与市场策略,深度融入东盟消费链条。[page::0][page::12][page::17][page::22]

速读内容


东盟消费潜力整体现状与疑问 [page::0][page::1][page::5]


  • 东盟消费总规模与经济体量相匹配但不突出,消费对GDP贡献率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 2024年东盟消费支出占全球消费仅3.6%,低于人口和GDP占比,消费转化不足。
  • 需理性判断市场对东盟消费潜力的乐观看法是否存在“增长滤镜”效应。


进口视角解析东盟消费需求 [page::6][page::7][page::8]


  • 东盟消费型进口需求强劲,新加坡、马来西亚进口增速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

- 进口消费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体现消费结构升级,传统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
  • 2024年东盟耐用消费品进口全球占比4.8%,超过消费总额占比,进口替代效应明显。


东盟消费内生驱力和新兴活力 [page::12][page::13][page::15]


  • 年轻人口占比高,千禧一代占比21.4%-26.4%,中产家庭比例高于欧美。

- 多元文化催生颜值经济与情绪驱动消费,电商市场规模2024年增至1152亿美元,过去五年增长3倍。
  • 印尼电商规模占东盟近半,电商成为拉动消费的核心引擎。


东盟本地消费展望与中国参与路径 [page::17][page::18][page::22]


  • 到2030年,东盟本地消费规模预计3.3-3.9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4.7%-10%。

- 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进口依赖度较高,重点品类涵盖医疗器械、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
  • 中国对东盟消费品出口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高附加值品渗透不足,存在升级机遇。

- 建议中国企业优化差异化产品策略,积极布局高附加值消费品市场,把握东盟消费升级红利。

风险提示与市场环境 [page::23]

  • 需关注国内外政策理解及落实风险、国际贸易复苏情况和宏观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报告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 【CGS-NDI研究】东盟经济系列:“增长滤镜”下的东盟消费潜力再评估
作者: 章俊(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田冀霖、刘小逸
发布机构: 中国银河证券新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15日
研究主题: 东盟消费市场的现状与潜力重新评估,特别关注消费增长是否真实反映区域潜力或被全球资本的“增长滤镜”所放大,评估消费结构、进口依赖、内生驱动力及未来增长机遇,探讨中国企业的参与路径与风险因素。

核心论点概要:
报告指出,尽管国际市场普遍看好东盟消费潜力,基于人口红利、中产崛起与经济增长,但实际数据表明东盟消费规模与贡献度相对于其经济及人口体量不尽如人意。关键问题在于东盟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依赖进口消费品形成“进口替代效应”,且消费对GDP拉动不足。典型现象体现于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消费品进口高速增长,特别是高附加值耐用品。东盟消费正处于年轻人口和中产阶级崛起的黄金期,电商崛起且文化多元激发新型情绪驱动消费。但转化为内生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变革是构建本地消费导向制造体系以及提升高附加值品类的本土承接能力。报告还对中国企业如何把握东盟消费升级的机会提出具体建议,并明示政策、宏观环境等风险因素。[page::0,1]

---

逐节深度解读



一、东盟消费潜力的再审视


该章节通过案例(中国潮玩泡泡玛特在东南亚爆发,国产动画《哪吒2》刷新东盟票房纪录,老铺黄金新加坡首店业绩飙升等),表明东盟市场对高附加值、具情感价值的消费品需求明显增加,且消费升级趋势被多个指标和市场表现佐证。但数据层面显示,东盟消费与经济体量不匹配,存在“增长滤镜”效应,实际消费表现欠佳。章俊等倡议对真实消费潜力进行系统化再评估。[page::1,2,3]

二、进口视角解析东盟消费需求

  1. 消费需求依赖进口,特别是高附加值耐用消费品。

- 以排除中转贸易影响后的数据为基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自非中国地区的消费品进口年均增速分别达5.7%和5.6%,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表明区域消费扩张强烈且持续。
- 进口商品结构从低附加值产品向珠宝、汽车、摄影器材等高附加值耐用消费品转变,部分长期未被充分满足的消费需求依赖进口。
- 东盟本土生产力不足导致供需错配,但便利的国际贸易体系使进口成为填补缺口的重要渠道。
  1. 关键国家层面分析:

- 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消费对GDP贡献率分别表现出不同经济结构差异,新加坡消费占比低但进口依赖度极高,体现出其服务型开放经济角色。
- 其他东盟国家如菲律宾是消费驱动型经济,体现出强劲消费潜力。
  1. 产品结构变化:

- 耐用消费品进口增速远快于非耐用品,表明消费升级。
- 珍珠宝石、汽车、船舶、玩具等细分品类展示较高增长潜力。

以上分析揭示东盟消费市场潜力的真实性与进口动态的复杂互动关系。[page::7,8,9,10,11,12]

三、东盟消费内生驱动因素

  • 人口结构优势与中产阶级扩张:

- 2024年东盟经济体年龄中位数31.6岁,远低于欧美、中日韩等,年轻人口占比大,千禧一代及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
- 多国中产阶级家庭占比高于全球平均,尤其泰国(36.3%)、印尼(31.6%)、马来西亚(29.9%)表现优异,显示稳固的消费基础。
- 东盟中产阶级总数约4亿人,是亚太区第三大中产群体。
  • 财富增长与可支配收入:

- 经济快速增长带来消费力提升,多国可支配收入增长显著,百万美元富翁具体占比接近大中华区。
  • 多元文化与数字生态促进新型消费:

- 区域文化特殊性导致消费偏好多样,强调家庭、社交、颜值经济和节庆氛围,提升情绪化、审美化消费。
- 电商快速崛起成为驱动力,2024年电商零售额较2019年增长逾2倍,印尼市场占比近半领跑东盟,显示强大的数字消费潜力。

这些内生动能构筑东盟消费增长的“底盘”,为中高增长奠定坚实基础。[page::12,13,14,15,16]

四、东盟本地消费增长展望与中国参与路径


  1. 前瞻性场景预测:

- 预计2030年东盟本地消费总额约2.9–3.9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7%-10%(分别代表悲观、中性、乐观情境)。
-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因高度依赖进口,且消费升级需求强烈,成为重点商务和合作市场。
- 高附加值品类(医疗器械、汽车、精密设备等)库存大,市场潜力且本地替代空间大。
  1. 国产消费品出口结构与市场切入优化:

- 当前中国对东盟出口主要集中于低附加值产品(家具、纺织、玩具等),高附加值领域(医疗器械、汽车)占比相对较低,反映出口结构与消费升级不匹配。
- 东盟本地消费中进口依赖显著,尤其在高附加值领域依赖非中国地区进口,中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未来推动产业链升级,向消费终端制造扩展,加强品牌建设,满足东盟中产阶级多样化需求。
  1. 构建消费导向型制造体系的战略路径:

- 推动本地制造向高附加值消费终端延伸,提升汽车、智能家居、消费电子制造能力。
- 培育本地品牌和消费文化,增强本土产品认同感。
- 发展配套服务(售后、物流、消费金融)完善产业链闭环。
  1. 风险因素提示:

- 政策理解和执行不及预期风险。
- 国际经济贸易复苏不稳定。
- 宏观环境快速变化引发风险。

综上,报告强调中国企业需积极把握东盟消费升级窗口,深化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与本地合作,适应区域消费升级趋势,实现共赢发展。[page::17,18,19,20,21,22,23]

---

关键图表深度解读



图1(泡泡玛特境外收入增长曲线):
展示2022年至2024年,泡泡玛特境外(中国内地以外地区)收入从不足5亿元迅速增长至接近50亿元,增长势头强劲,2024年境外收入同比增长达到375%。该趋势直接反映东盟及亚太地区对中国潮玩产品的广泛接受和高需求,验证报告对消费升级的论断。[page::2]

图2(泡泡玛特2025年上半年收入区域分布饼图):
显示中国大陆占60%,亚太区占21%,美洲占16%,其他欧州地区3%。亚太区中东盟国家作为重要市场的地位突出,是海外增长的主力,为中国企业出海策略提供地域指引。[page::3]

图3(2024年各地最终消费支出):
显示东盟主要国家包括印尼(8820亿美元)、泰国(3940亿美元)、马来西亚(3070亿美元)、新加坡(2300亿美元)总计约1.8万亿美元,规模与巴西相当,却远低于美国(2.37万亿美元)、德国、英国等大国,有力佐证消费规模未充分体现区域经济体量。[page::4]

图4(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对比):
东盟平均66%,明显低于英国、巴西、墨西哥(均约80%)等发达和新兴经济体,显示消费拉动经济能力有限,隐含未来增长空间及并非“虚假繁荣”趋势。[page::5]

图6(东盟经济指标全球占比):
东盟消费占全球仅3.6%,低于人口4.9%与GDP 4%,尤其是耐用品进口(4.8%)超过整体消费占比,体现东盟消费偏依赖进口且主要体现在较高附加值耐用品上。[page::6]

图8与图9(自非中国地区进口额增速):
印度10.6%,马来西亚8.7%,印尼8.2%的年均增速明显领先美、日往往呈负增长,反映东盟消费市场的进口需求强劲和持续增长。图9显示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的进口需求增长显著且区分于中国来源市场,强化进口需求的真实性。[page::7,8]

图11与图12(耐用消费品增速及进口结构):
耐用品层面增速逐年上升,2019-23年玩具、船舶等产品年均增速达49%,珠宝、汽车等稳居高进口份额,暗示消费升级动力强和质量提升趋向明显。[page::10]

图13与图14(耐用品进口及消费贡献):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耐用品进口增速均超10%,而越南耐用品消费在GDP中占比5.7%位居东盟前列,表明中高端消费品的快速扩张和市场潜力。[page::11,12]

图15与图16(人口结构和中产家庭占比):
东盟国家年轻化明显,如菲律宾千禧一代和α世代占比超过20%,且中产家庭占比接近甚至超欧美主要经济体,在几十年内构筑了新型消费蓝海。[page::13]

图17与图18(可支配收入与财富结构):
东盟可支配收入快速提升,百万美元富翁占比达9.3%,接近大中华区,财富增长支撑消费升级和中高端市场扩容。[page::14,15]

图19与图20(电商零售交易额及规模):
东盟电商市场2024年超过1150亿美元,5年翻两倍,印尼占将近一半,电商已成为新型消费释放的首要渠道,且增长远超世界成熟市场,体现数字驱动的重要性。[page::16]

图22、23(消费进口依赖及产品结构):
新加坡消费进口依赖达64.9%,高于法国18.8%、德国11.8%,汽车、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领域多依赖非中国产品,而家具、玩具等低附加值产品进口中中国产占比较大,显示双轨进口结构及未来产业升级方向。[page::18,19]

图24与21(制造业贸易影响及泰国汽车品牌):
东盟制造业占全球制造贸易6.5%,稳居第三,泰国汽车销售品牌依然被日本和中国品牌主导,显示出口导向制造及终端自主制造仍待强化,为内循环布局带参考。[page::20,21]

图26与27(中国产品出口结构):
电气机械和车辆出口增长显著,但消费品结构低附加值大,东盟消费进口渗透仍偏低,表明中国企业出口结构与消费升级需求尚存在脱节。[page::22]

---

估值分析


报告无传统企业估值模型引用(如DCF、市盈率),其估值核心为消费市场规模及增长率预测模型:
  • 采用中性(7.1%增速)、悲观(4.7%)及乐观(10%)三档复合年增速预测东盟本地消费规模增长,推断逐步释放的消费潜力的经济价值。

- 各国进口依赖度、产业结构和消费人口统计数据为输入变量,辅助判断目标市场和优先产业。
  • 中国企业参与路径以产业升级与市场渗透率改善的产品结构调整作为价值驱动。


此定量预测为市场规模预判及战略规划提供数据基础,无直接财务估值指标。[page::17]

---

风险因素评估

  • 政策风险: 国内外政策理解和落实不到位风险,可能导致出口和投资受阻。

- 国际经济复苏风险: 全球经济贸易复苏慢于预期,抑制消费增长和出口需求。
  • 宏观环境波动风险: 地缘政治、宏观经济剧烈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报告未明确量化概率及缓解措施,但提示需对政策和宏观环境高度关注。[page::23]

---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增长滤镜效应辨析: 报告批判了国际普遍的乐观预期,强调东盟消费并非表象光鲜。此谨慎视角有助于价值判断的客观化。

- 进口依赖的双刃剑: 虽进口满足消费需求,但也反映出东盟本土制造能力不足,一旦全球贸易环境变化,消费潜力将面临较大挑战。
  • 中国企业的结构调整滞后: 当前中国产品高附加值品类出口东盟较少,存在明显升级空间,但同时也暴露中国企业对东盟市场理解和产业链布局不够深入。

- 数据依赖性与假设局限: 预测模型虽全面但仍依赖现有数据准确性及外部环境稳定,风险未完全模型化。
  • 报告内部在贸易与制造结构描述间存在逻辑连贯性,值得关注中国企业如何从出口向本地制造和消费端布局的转变。


---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详实数据与权威调研,对东盟消费潜力进行了系统再评估,提出“增长滤镜”下的理性审视,认为东盟虽然拥有巨大消费潜力,且在年轻人口、中产阶级扩张、跨境电商和文化多样性驱动下进入消费爆发的黄金期,但实际消费表现和对GDP拉动作用并不突出,原因归结于本土生产能力不足和高度依赖进口的结构性错配。尤其是在高附加值耐用品领域,东盟市场展现出强劲进口增长及消费升级趋势。

报告强调,东盟未来消费增长关键在于制造业升级——从外向型制造向面向本地消费的制造体系转型。此举不仅能释放潜在消费动力,也能增强经济内循环能力。中国作为东盟最大进口伙伴,应加快调整出口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渗透,同时通过本土化策略、品牌建设以及服务业完善,深化与东盟的产业合作,实现共赢。

最终,报告通过详实的图表分析(涵盖泡泡玛特销售、东盟消费支出、进口增速、人口结构、电商规模、制造业贸易比重等)、数据驱动的中性与情景预测,科学揭示了东盟消费潜力的真实面貌,为相关投资与产业布局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决策参考。风险因素提示帮助关注政策变动与全球宏观环境影响。

报告整体立场审慎乐观,评级体系未具体针对东盟整体市场评分,但对中国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消费品出口持积极推荐态度,建议中国企业重点关注和优化东盟市场布局,智力投入升级研发和市场本地化,抓住区域消费升级带来的巨大机会。[page::0-24]

---

备注


本分析严格基于报告原文数据及论述,遵守溯源要求完整标注页码,防止断章取义,确保专业客观。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