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金工:流动性调整的盈利因子 Smart Beta 策略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提出结合盈利因子EPS与成交量构建的EPS/成交量Smart Beta策略,通过调整沪深300及中证500成分股权重实现超额收益。回测显示该策略在沪深300上年化超额收益达8.73%,结合分红超过12%,且连续持有三年亏损概率近0。该策略有效提升了收益及风险调整后表现,验证了盈利性与流动性结合的稳健性与持续性,为Smart Beta投资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证依据[page::0][page::2][page::6][page::7][page::10]

速读内容


Smart Beta策略概述与创新点 [page::0][page::2]

  • 本文结合盈利性因子EPS和流动性因子成交量,以EPS/成交量比值作为Smart Beta策略的权重分配方案。

- 该策略不主动择时,强调纪律性与高透明度,旨在捕捉市场非有效性并提升超额收益。
  • 理论基础包括低流动性股票拥有流动性溢价,市场宏观流动性水平提升带动低流动性股票回报,以及微观层面成交量变化反映资金偏好[page::0][page::2][page::3]


国内Smart Beta产品现状与绩效分析 [page::3][page::4]


  • 国内Smart Beta ETF规模较小,截至2017年4月仅15只,主流策略为等权重和基本面策略。

- 以等权重为主的5只ETF中仅部分实现跑赢基准,成长型和价值型策略覆盖收益较好,平均超额收益分别约1.95%和1.92%。
  • 多因子策略表现最差,年化超额收益为-9.8%。

- 这表明市场上“Smart Beta”产品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选股和权重方案关键[page::3][page::4]

EPS/成交量权重策略的数据和方法 [page::5]

  • 样本为沪深300 (2006.01-2017.04)与中证500 (2008.01-2017.04)成分股,调仓采用半年调整机制。

- 权重方案对比5种指标:市值加权(Cap)、EPS加权、成交量加权(Volu)、EPS/成交量加权(EPS/Volu)、市值/成交量加权(Cap/Volu)。
  • 权重设计给予低成交量股票更高权重,EPS/Volu融合盈利性和流动性信息以优化配权[page::5]


EPS/成交量权重策略的回测结果与绩效评价 [page::6][page::7]


  • 沪深300中,EPS/成交量权重策略表现最佳,显著超过其他权重方案及基准。

  • 中证500中,市值/成交量权重表现最佳,但EPS/成交量同样跑赢等权重及指数。

| 策略 | 年化收益 | 最大回撤 | Sharpe |
|-------------|----------|---------|--------|
| HS300指数 | 13.08% | 72.3% | 0.442 |
| EPS/Volu | 22.95% | 69.11% | 0.816 |
| EPS | 20.39% | 72.05% | 0.673 |
| 成交量加权 | 19.55% | 69.07% | 0.654 |
| 市值加权 | 10.81% | 69.97% | 0.394 |
| 等权重 | 18.52% | 70.98% | 0.589 |
  • EPS/Volu策略年化超额收益8.73%,叠加4%分红近12%年化回报,连续3年持有亏损概率趋近0[page::7]


超额净值曲线与beta暴露分析 [page::9]



  • 超额收益净值曲线未随指数波动明显变化,排除超额收益来自beta风险暴露增加的可能性。

- 说明EPS/成交量策略带来的alpha效应稳健有效[page::9]

策略总结与展望 [page::10]

  • EPS/成交量权重方案兼具盈利性和流动性视角,有效提升Smart Beta策略表现。

- 该方法在收益、风险管理及亏损概率控制上均表现优良,适合长期持有。
  • 盈利性与流动性的结合构成了未来Smart Beta策略设计的重要方向[page::10]

深度阅读

证券研究报告详尽分析:东北金工——流动性调整的盈利因子 Smart Beta 策略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东北金工:流动性调整的盈利因子 Smart Beta 策略

- 作者:陈亚龙(证券分析师)、王琦(研究助理)
  • 发布机构: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日期:报告正文涉及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4月,结合回测时间区间,可推断报告时间点为2017年中旬左右
  • 主题:Smart Beta策略创新设计与绩效分析,聚焦中国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成分股的权重配置优化


核心内容简述

报告围绕Smart Beta投资策略展开,提出在传统市值加权之外,以盈利因子EPS和流动性因子成交量的比值(EPS/成交量)作为配权方案,将盈利性与市场参与度结合,进行权重调整。此策略回测显示,在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上2006年至今的年化超额收益达8.73%,加上分红后超过12%,亏损概率低,持有期越长风险越小。中证500的表现也类似,年化超额收益超过9%。该策略兼顾盈利和流动性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强调高透明、纪律严明、非择时导向的投资方法。报告同时提供了国内Smart Beta产品的市场现况与表现,以及详细的回测方法与评估指标。[page::0,1]

---

2. 章节深度解读



2.1. 前言&意义


  • 关键论点

Smart Beta策略通过对指数成分股的选股及权重优化,超越单纯市值加权的收益和风险性能。现有策略以调整权重或选股因子两种形式存在,但均戒除主动择时行为,主张通过纪律化纪律捕捉市场结构非有效性。

本文的创新在于整合盈利因子EPS(每股净利润)和流动性因子成交量,以EPS/成交量比率衡量“每股盈利对应的市场参与度”,赋予低成交量且盈利强的股票更高权重。报告从平衡理论、宏观市场发展及微观个股表现三视角论证该指标的投资价值:

- 平衡视角:低流动性股票价格偏低,对应较高预期收益,是对流动性溢价的补偿。
- 宏观视角: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资本流通,改善整体流动性,历史上的低流动性资产因改进流动性享有较好回报。
- 微观视角:个股成交量反映市场需求与热度,流动性转移到热点股票导致高EPS但低成交量的优质股被低估,具备潜力。
  • 论据支持:引用Diamond and Dybvig(1983)、Siegel和Diermeier(1984)关于流动性补偿收益的经济理论,结合国内市场的发展动态及个股成交量变化。
  • 结论:基于盈利性和流动性动态的Smart Beta配权方法,兼具理论基础与历史验证,预期未来仍具稳定优势。


[page::2,3]

---

2.2. 国内Smart Beta产品简介


  • 内容总结

报告统计,截至2017年2月全球已有1212只Smart Beta ETF/ETP,管理规模达5600亿美元,且发展成熟。然而国内市场Smart Beta规模较小,产品约15只,总规模22.28亿元,主流策略为等权、红利、价值等,且多数基金成立时间均在2013年前。
  • 数据和表现分析

- 图1显示,国内产品在策略分布上,等权重占5只,基本面3只,价值型2只,红利2只,多因子仅1只。
- 图2显示不同策略的年化超额收益:成长型ETF最高1.95%,价值型略低于成长型1.92%,多因子明显表现不佳,年化-9.8%。等权策略也非全部跑赢基准,呈现结构性表现差异。
  • 作者观点

当前国内Smart Beta产品整体表现不够理想,且同策略基金因个股选择不同表现差异显著。报告建议结合EPS/成交量比值进行权重再分配,期望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双赢,且已在沪深300和中证500的实证中取得积极效果。

[图片及分析]
图1(Smart Beta产品数量分布):显示等权重最多,基本面次之,价值以及红利较少,多因子偏少。
图2(超额收益率柱状图):价值和红利优于等权,多因子悲观,暗示多因子策略尚未成熟或实现难度大。
这反映国内Smart Beta策略仍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业绩参差不齐。[page::3,4]

---

2.3. 方法介绍



2.3.1 数据介绍


  • 数据范围:沪深300成分股2006年1月至2017年4月,中证500成分股2008年1月至2017年4月。

- 权重调整频率:每年6月和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根据最新数据计算权重。

2.3.2 权重计算原则


  • 设计了5组权重方案:

1. 市值加权(Cap)
2. EPS加权
3. 成交量加权(Volu)
4. EPS/成交量加权(EPS/Volu)
5. 市值/成交量加权(Cap/Volu)
  • 权重按股票正EPS筛选,数据采用EPSttm(滚动12个月EPS),以保证时间序列数据一致性。
  • 重点逻辑:

给流动性较低的股票更高权重,期望弥补市场对低成交量优质股的忽视,增加其投资比重。
  • 公式示例:

- 市值权重 \(Wei\
Cap{i,t} = \frac{C{i,t}}{C{t}}\)
- EPS权重 \(Wei\
EPS{i,t} = \frac{EPS{i,t}}{EPS{t}}\)
- 成交量权重 \(Wei\
Volu{i,t} = \frac{V{t}}{V{i,t}}\)
- EPS/成交量权重 \(Wei\
EV{i,t} = \frac{EPS{i,t} / V{i,t}}{EPS{t} / V_{t}}\),归一化后调整权重

此方法融汇了盈利因子的选股优势和流动性因子的风险调整作用,形成更精细的配权体系。[page::5]

---

2.4. 结果展示


  • 图3和图4分别展现了沪深300和中证500的净值回测曲线:


- 沪深300
EPS/成交量加权策略净值增长最快,表现最优,尤其在2015年股灾后优势明显;其次为EPS加权和成交量加权;市值加权表现最弱。

- 中证500
市值/成交量加权表现优于其他,同时成交量加权和EPS/成交量也有超额收益,且均跑赢等权和指数。
  • 说明:不同指数成分股风格和流动性特征差异导致最佳策略不完全相同,但整体高EPS /低流动性权重调整均带来收益改善。


[图片说明]
图3显示沪深300策略路线图,紫色线(EPS/Volu)持续领先。图4中绿线(Cap/Volu)领跑中证500。

[page::6]

---

2.5. 回测绩效细节(表1与表2)


  • 沪深300(表1)

- EPS/Volu加权年化收益22.95%,超额收益8.73%;波动率28.12%,最大回撤69.11%。
- Sharpe比率0.816,优于其他策略和指数。
- 超额收益风险调整指标表现出色(Calmar、Sortino均领先)。
  • 中证500(表2)

- 市值/成交量加权年化收益16.63%最佳,EPS/Volu加权12.80%,均较指数(3.3%)显著提高。
- 最大回撤和波动率有所下降,风险控制较好。
- 超额收益Sharpe分别为0.590与0.439,均体现性能提升。
  • 结论:结合成交量调整的权重方案,尤其是EPS/Volu,既提升收益又降低风险,尤其在沪深300表现稳健。


[page::7]

---

2.6. 收益测算详情(表3与表4)


  • 表3逐年展示沪深300与中证500基准及策略调整后收益:


- 策略显著提升全年正收益年份数量和幅度。
- 2008年市值大跌时策略仍有较小亏损但大幅好于指数。
- 连续三年持有机会亏损概率显著降低(特别EPS/Volu),3年持有期平均收益高达96.10%(沪深300)和约73.81%(中证500)。
  • 表4显示多年度持有期的累计收益,验证连续持股策略效果,强化策略的长期稳健性。
  • 统计显示,基于超额收益的策略净值曲线和指数无明显同步变化,否定了因Beta暴露加深带来的假象。


[page::8]

---

2.7. 超额收益净值深度解读(图5与图6)


  • 图5(沪深300)和图6(中证500)展示EPS与EPS/Volu加权策略历史净值与超额净值曲线:


- EPS/Volu加权策略超额净值曲线明显高于单纯EPS权重,且相较指数呈持续增长。
- 超额净值不仅提升了绝对收益,还有效降低与指数的同步风险,策略表现较为独立。
- 这表明策略并非通过简单Beta暴露提升,而是真实捕捉到了流动性调整的盈利因子。

[page::9]

---

2.8. 报告总结


  • 报告再次强调EPS/成交量(EPS/Volu)组合权重方法基于理论和经验的双重论证,能够持续提供稳定超额收益。

- 成交量信息作为流动性代理,配合盈利性指标强化了选股质量与风险控制。
  • 回测表明该方法在沪深300和中证500中均表现稳健,能够将亏损率降至极低,持有期越长,稳健性越强。

- 未来这套基于盈利与流动性的Smart Beta权重重配方案有望继续在中国市场实现优异表现。

[page::10]

---

2.9. 附录及其他


  • 提供了国内主要Smart Beta ETF列表,包括基金代码、类型、规模及年化收益等,方便投资者对比现有产品和报告策略优势。

- 分析师背景及重要声明规范了报告的合规性与客观性,说明报告基于合法数据且未受第三方干扰。
  • 评级体系说明给予投资决策框架基础,尽管本报告的策略主要提供方法论,未明确具体买卖评级。


[page::11,12]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1:Smart Beta产品数量分布(第3页)


  • 分布:等权重(5只)最多,基本面策略3只,价值与红利策略均为2只,多因子仅1只。

- 显示国内市场Smart Beta产品种类偏少,结构单一,且以简单等权和基本面为主流。

图2:Smart Beta产品年化超额收益(第4页)


  • 成长型与价值型表现较好,超额收益分别为1.95%与1.92%。

- 多因子策略表现不佳,超额为-9.8%。
  • 反映当前策略选择和实施效果的差异,强调简单策略可能更奏效。


图3&4:HS300与ZZ500回测净值曲线(第6页)


  • HS300:EPS/Volu权重策略净值最高,光滑向上,特别在2015年后明显超额。

- ZZ500:最多重市值/成交量加权略好,但EPS/Volu也表现突出。
  • 曲线间的差异显示策略对不同市场风格的适配性。


表1&2:绩效指标对比(第7页)


  • EPS/Volu策略在收益、风险调整指标均表现优异。

- 最大回撤虽仍大,但相较于指数降低;波动率适中,风险收益比明显提升。

表3&4:收益测算表(第8页)


  • 逐年、逐期限收益数据进一步表明策略稳定性。

- 连续持有三年亏损概率极低且回报丰厚,极利于长期投资。

图5&6:超额净值曲线(第9页)


  • 直观展现EPS/Volu策略真实超越指数的能力,且不因跟踪指数Beta变化而波动。

- 确认策略超额非因市场风险暴露改变,而是因因子选股与权重优化。

---

4. 估值分析



报告未涉及具体股票或基金净值估值建模,重点在策略回测和超额收益分析层面,未使用DCF或其他传统估值方法,但通过收益、波动率、最大回撤及Sharpe、Calmar、Sortino指标构建完善绩效评估框架,体现综合风险调整后收益评价。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未系统列明风险因素和缓解措施,但通过最大回撤和亏损概率数据揭示潜在投资风险:
  • 经济周期与大盘调整可能导致短期亏损(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显著影响超额收益)。

- 流动性风险在极端市场条件下可能突显,如成交量急剧变化影响策略权重配置有效性。
  • EPS数据的质量和时效可能影响策略表现,特别报告强调2010年前季报数据缺失,故采用TTM EPS。

- 报告建议长线投资减少单年风险暴露,策略本身设计即防止择时风险。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节辨析


  • EPS/成交量作为因子设计理论充分,但报告缺乏对其他流动性指标或多因子模型的交叉验证,可能限制结论广泛适用性。

- 多因子ETF在国内表现不佳,或因多因子策略构建复杂,本报告中该策略并未组合更多因子,未对比复杂因子体系。
  • 回测数据依赖历史成分股调整,未明确交易成本、税费及实际市场执行难度,或导致实际收益或风险偏离。

- 报告采用年中及年末调整权重,可能未充分捕捉短期流动性和盈利的动态变化。
  • 部分数据存在空缺或替代值(如报告开头部分空白符号,部分收益缺失),需关注数据完整性对结论的影响。

- 亏损概率及收益数据虽突出,但缺少对市场极端震荡和黑天鹅事件的专门分析。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提出并验证了以盈利指标EPS调整流动性因子成交量的复合配权因子EPS/成交量,用于Smart Beta指数成分股权重优化。策略具有以下关键优势:
  • 结合盈利性与流动性,既提升了投资标的优质股的配置权重,又避免了单因子潜在偏误。

- 历史回测显示在沪深300和中证500两大重要指数上,EPS/Volu权重点策略显著超越传统市值加权和等权策略,年化超额收益高达8.73%(沪深300)和9.20%(中证500),加分红收益超12%和10%。
  • 策略风险调整后表现同样优异,波动率适中,最大回撤较指数改善,Sharpe比率等指标显著提升。

- 持有期越长亏损概率越低,连续持有三年亏损概率几乎为零,适合长期投资者。
  • 结合市场微观和宏观理论基础,策略具有较强未来适用性和稳健性。

- 与国内现有Smart Beta基金相比,提出的方法在理论和经验上更具优势,弥补了国内产品数量少、表现不稳定的缺陷。

整体来看,报告科学严谨,数据详实,论证充分,提出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Smart Beta策略创新。建议投资者和机构关注EPS/成交量因子,并结合实际交易成本与市场环境,适度运用该策略实现超额收益。

---

重要图表示例


  • 图1:Smart Beta产品数量分布



  • 图2:Smart Beta产品年化超额收益



  • 图3:HS300策略净值回测



  • 图4:ZZ500策略净值回测



  • 图5:HS300超额净值曲线



  • 图6:ZZ500超额净值曲线




---

结语



此份报告从理论基础、实际数据、全面模型设计和多角度绩效评估,为国内外投资者展示了一种结合盈利性和流动性进行Smart Beta策略优化的前沿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page::0,1,2,3,4,5,6,7,8,9,10,11,12]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