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Stage Asymmetric Tullock Contests with Cost Shifters and Endogenous Continuation Decision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论文构建了一个序贯两阶段的不对称Tullock竞赛模型,刻画铁人三项比赛中运动员在游泳后阶段的继续比赛决策及其影响。模型引入了游泳拉水效应作为成本乘数,推导了两人闭式均衡策略及多人大致存在性与唯一性,并证明了参与者策略的子博弈完美均衡特征。模型揭示了拉水强度、群体规模对运动员有效成本、竞赛努力及参与决策的影响规律,为竞赛设计与运动员行为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page::0][page::1][page::3][page::4][page::5]。
速读内容
模型架构与竞赛设置 [page::1]
- 竞赛分为两阶段:阶段1为游泳后继续或退出决策,阶段2为自行车和跑步阶段的Tullock竞赛。
- 游泳拉水比例 \(Di\) 影响竞赛努力的有效成本,通过乘数 \(\psii\) 调整成本参数 \(ki = ci/\psii\)。
- 运动员的胜率定义为加权努力比 \(\frac{w
阶段2均衡分析与闭式解 [page::2][page::3]
- 两人竞赛中,均衡胜率和努力可用封闭形式表达,努力随奖赏\(\Delta
- 多人竞赛存在唯一均衡,总努力\(E^\)由标量方程隐式定义,保证解的唯一性和连续性。
- 努力随游泳拉水效应增强,奖赏增加而增加,随成本增加而降低。

阶段1继续决策与参与集合的均衡特征 [page::4]
- 运动员根据游泳状态变量和阶段2收益对比退出收益,形成个体游泳拉水乘数的阈值\(\psi
- 存在子博弈完美均衡(SPE)保证,参与集合通过递归的策略删除逐步确定。
- 奖赏越高阈值越低,成本越高阈值越高;群体越大,阈值倾向升高。
游泳拉水效应的成本转移机制 [page::5]
- \(\psii = 1/(1 - \eta Di)\),线性减少努力成本。
- 拉水提升有效努力能力,纳入模型后影响运动员竞赛激励和参与意愿。
社会福利与租金分配 [page::5]
- 总效用为所有运动员期望利润和努力成本之和。
- 租金耗费比例随群体规模增大而接近50%。
- 奖赏设定和拉水效应影响整体努力水平和竞赛效率。
关键结论及实证预测 [page::6]
- 增强游泳拉水水平提升运动员阶段2努力和获胜概率。
- 群体规模增加有双重效应,既降低个体努力也可能通过拉水效应降低有效成本,导致努力量呈非单调性。
- 参与决策受到拉水效应和赛后群体规模的综合影响,拉水强度高者更易继续竞赛。
深度阅读
全面详尽分析报告:《Two-Stage Asymmetric Tullock Contests with Cost Shifters and Endogenous Continuation Decision》
---
一、元数据与概览
标题: Two-Stage Asymmetric Tullock Contests with Cost Shifters and Endogenous Continuation Decision
作者: Felix Reichel
发布日期: 2025年9月30日
研究主题: 通过竞赛理论模型分析铁人三项比赛,构建一个两阶段的顺序博弈模型,重点研究参与者的继续比赛决策及不同阶段的竞赛策略。
JEL代码: C72(非合作博弈),D74(游戏、信息与非合作竞争),D72(租金寻求),L83(体育经济学)
关键词: 竞赛理论;Tullock竞赛函数;铁人三项;游泳尾随;顺序游戏;非对称成本;子博弈完美均衡(SPE)
核心论点与目标价值:
论文提出针对铁人三项游泳和后续赛段(自行车+跑步)的两阶段竞赛模型。第一阶段为游泳后的继续/退出决策,内生产生参与者集合;第二阶段为多参与者的Tullock竞赛,选手努力成本受游泳尾随(swim drafting)的影响,且为二次方的努力成本函数。作者在二人竞赛中推导出闭式均衡解,在多参与者非对称情形下证明均衡存在唯一,并揭示游泳尾随优势如何通过成本参数影响均衡策略。最终论文取得的结论在策略制定和赛事组织层面具有实际测试价值。
---
二、逐节深度解读
第1章 竞赛框架:参与者、时间点与竞赛对象
- 关键论点与结构介绍:
竞争者为$n\geq 2$名选手,划分为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游泳阶段后),每位运动员观察其游泳时间$ti^S$、游泳排名$ri^S$、游泳尾随占比$Di \in [0,1]$及整体尾随网络$G$。动作集为继续竞赛($C$),或退出竞赛($T$)。
2. 第二阶段(自行车和跑步),集合$S$为第一阶段选择继续的运动员,大小为$m\le |S|$。每位选手选择非负努力水平$ei$,赢的概率由带权努力的比例决定:
$$
pi(e) = \frac{wi ei}{\sum{j \in S} wj ej}
$$
其中$wi > 0$权重,通常表示相对竞争力。
努力成本为二次函数,标度参数$ki = ci / \psii$,其中$ci>0$是基础成本,$\psii$是游泳尾随调整因子。游泳尾随强度越大,$\psii$越高,间接降低有效成本。
- 收益函数:
- 若选手退出第一阶段,其收益为负的时间和排名惩罚加上个体激励项$\varthetai$。
- 若选手继续第二阶段,其期望效用为胜利的奖金乘概率,减去努力成本,此外还有与努力无关的固定项。
- 策略与均衡定义:
策略为第一阶段继续/退出决策,及第二阶段的努力函数。均衡为子博弈完美均衡,涵盖两个阶段,每阶段策略互相最优且连续科学。
- 逻辑基础与假设:
设定非合作竞赛环境,假设运动员理性决策。关键创新是设计了游泳尾随这一成本调节因素$\psii$,构建了带有参与决策的两阶段动态竞赛结构。
---
第2章 第二阶段分析:存在性、唯一性与闭式解
2.1 最佳反应函数推导
- 运动员$i$优化其期望报酬减努力成本,问题具有标准形式。利用求导发现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平衡点,推出式(7)努力的最佳反应涉及竞赛胜率的概率乘积,形成固定点条件:
$$
ei^2 = \frac{\Deltai}{ki} pi (1 - pi),
$$
其中$\Deltai$是奖金差额,$ki$为调整成本。该表达式凸显努力依赖于胜率及成本参数。
2.2 两人竞赛闭式均衡解 (m=2)
- 引入有效优势比率定义:
$$
R = \frac{\Deltai \psii / ci}{\Deltaj \psij / cj} = \frac{\Deltai/ki}{\Deltaj/kj}
$$
- 结合竞赛概率比推导出均衡竞赛概率及努力水平闭式表达:
$$
pi^ = \frac{\rho}{1+\rho},\quad \rho = R^{1/2} \frac{wi}{wj}
$$
$$
ei^ = \sqrt{\frac{\Deltai \psii}{ci}} \frac{\rho^{1/2}}{1+\rho}
$$
- 结论:均衡努力随奖金$\Delta
2.3 对称多参与者基准
- 若所有$wi$、$ci$、$\psii$、$\Deltai$相等,均衡概率均为$1/m$,努力随组内人数$m$变化:
$$
e^ = \sqrt{\frac{\Delta \psi}{c}} \sqrt{\frac{m-1}{m^2}}
$$
- 结论:单人努力随群体规模增长而降低,奖金和成本参数对努力提升或抑制的定量影响突出。
2.4 非对称多参与者分析
- 总努力$E = \sum ej$被用作核心变量,通过一元方程确定:
$$
1 = \sum{i \in S} \frac{\Deltai}{ci E^2 / \psii + \Deltai}
$$
- 证明该函数严格递减,从而确保存在唯一正解$E^$。基于此反推个体努力和胜率,均衡明确且唯一。
- 对比静态条件,对比数值处$\Deltai,\psii,ci$变化引导$E^,pi^,ei^$变化完成比较静态分析。
---
第3章 第一阶段分析:继续比赛的阈值和平衡
- 关键构造:
介绍继续比赛的净收益函数:
$$
Vi(S) = Wi(S) - Ui^T
$$
其中$Wi(S)$为第2阶段期望效用,$Ui^T$为退出收益。
- 核心论断:
净收益函数对游泳尾随乘数$\psii$严格递增且连续,基于中间值定理存在唯一阈值$\psii^(S)$使运动员$i$决定是否继续竞赛。
- 均衡参与集合$S^$定义:
$S^$满足:包含选手的净收益非负,不包含的加入集合则净收益非正。
- SPE存在性定理:
提出构造映射$T(S) = \{i: Vi(S) \geq 0\}$,迭代固定点法确保有限步内达到均衡参与集$S^$,得到子博弈完美均衡。
- 比较静态:
- 增加奖金$\Deltai$降低阈值$\psii^(S)$,降低参与门槛。
- 增加基础成本$ci$提高阈值,参与门槛提高。
- 扩大组大小$m$降低胜率,通常提高阈值,减少参与积极性,呈现群体效应。
---
第4章 游泳位置与成本调整映射
- 通过定义尾随比例$Di$,建立成本调节函数:
$$
\psii = \frac{1}{1 - \eta Di}
$$
其中$\eta \in (0,1)$为敏感系数,体现尾随对阻力减小的作用。
- 努力成本函数变为:
$$
ki = ci (1 - \eta Di)
$$
指出尾随增加$Di$线性减少成本$ki$,显著影响个体竞赛策略。
---
第5章 福利与租金分析
- 总效用为所有继续者的期望收益之和:
$$
\sum{i\in S} Ui(e^) = \sum{i\in S} \left[ \frac{\Deltai^2}{ci (E^)^2 / \psii + \Deltai} - \frac{1}{2} \frac{ci}{\psii} (pi^ E^)^2 \right]
$$
- 对称组简化公式,定义租金率(费用占总奖金比例):
$$
\frac{\sum \frac{1}{2} k (e^)^2}{\sum pi^ \Delta} = \frac{1}{2} \frac{m-1}{m}
$$
该比率随群体规模$m$增长趋近0.5,暗示规模带来的竞争效率损失,产生“租金支付”现象。
---
第6章 结论及预测
- 游泳阶段尾随程度$D
- 群体规模效应可双向影响专注努力:规模扩大降低单个努力,但若群体规模加强尾随影响$\psi$,可能促进努力增加。
- 继续竞赛的决策受游泳尾随和群体规模共同影响。尾随更强促使运动员更可能继续投入比赛,而增多的参与者则因胜率稀释减少继续倾向。
- 论文为实证检验提供了可操作的测试推断。
---
三、图表与公式深度解读
该报告无传统的表格或图像,但多个核心公式等同于“图表”式的展示,现逐一解析:
- 公式(1):
决定竞赛胜率的权重努力比公式,体现竞赛概率受努力投入和权重调节影响。2阶段竞赛的核心概率函数。
- 公式(3):
努力成本函数带尾随成本调节,确保不同运动员因尾随强度导致成本异质,体现非对称性。
- 公式(7):
各运动员最佳的努力反应条件,此方程连接获胜概率与成本和奖金,核心决定竞赛策略的算法。
- 公式(11):
对称多选手均衡努力闭式解,显示努力依赖奖金、成本及参与者数目,通过中括号呈现参与人数增加对努力的负面影响。
- 公式(12)与(13):
复杂异质竞赛者的努力表达式及总努力的非线性方程,解决多参与异质竞赛所需,体现数学严谨性。
- 公式(14):
期望效用表达,整合胜率、努力成本、成本调节,描述个体的继续竞赛收益。
- 公式(17):
关键成本调节函数$\psii$定义,线性响应游泳尾随占比,数学上简洁但影响大。
- 租金比例表达式(第五章):
明确租金成本占总奖金份额,展示规模经济的游戏性解释。
---
四、估值方法与分析
- 报告核心基于Tullock竞赛模型,通过两阶段顺序博弈设计算法推导均衡,内部估值基于选手努力的成本与收益权衡。
- 估值输入:
- 奖励差额$\Deltai$
- 基础成本$ci$
- 游泳尾随成本乘数$\psii$
- 竞赛权重$wi$
- 群体规模$m$
- 估值逻辑通过解确定努力$ei^$和胜率$pi^$,进而判断支付成本及获胜概率变化。
- 敏感性分析:
证明了$\Deltai$和$\psii$的增加导致总努力及个人努力提升,成本$ci$增加减少努力,体现模型参数敏感性。
- 组规模扩张影响复杂:
组内参与者多导致单个努力下降,但因群体扩大可能提高尾随效应$\psi$,导致努力的净变动机制可呈非线性,体现竞赛机制复杂性。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模型假设风险:
- 假定努力成本为二次函数且尾随调节线性,现实中可能存在非线性效应或其他复杂因素未建模。
- 参与者完全理性且信息完备,忽略赛段间潜在信息不对称风险。
- 竞赛权重$wi$及尾随乘子$\psii$的测量依赖于模型可得数据,若数据测量不准,结果或偏离。
- 模型结构风险:
- 均衡存在性虽证明,但非唯一性未排除(第一阶段可能有多重策略集合)。
- 竞赛激励结构可能随着额外现实规则(奖励分配细节、意外退出等)变动。
- 控制策略缺失:
报告未深入探讨可能的风险缓解机制或动态调整策略,如组织者如何调节奖金额度减少激烈竞争带来的成本损失。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该模型以简化形式呈现复杂现实赛事,采用游泳尾随作为惟一成本调节因素,可能忽略了体能、环境等其他关键异质因素。
- 模型中线性成本调节假设简洁但实际拖曳效应可能随环境、个人体型等非线性变化,增加复杂度。
- 参与者退出行为假设仅受当前阶段状态影响,未考虑心理因素、预期等潜藏因素,现实中可能有偏差。
- 关于均衡构造中,多重均衡无详细讨论,实际决策可能面临多解困境。
- 作者虽提出继续集合的迭代法,未完全展开该算法在动态或异质条件下的收敛速度和稳定性。
- 模型清晰数学推导保证理论的严谨,但结合具体铁人三项赛实证数据的部分缺失,建议后续补充。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对铁人三项比赛的两阶段决策和竞赛行为进行了系统的Tullock竞赛理论建模,结合游泳尾随效应的独特成本调节机制,首次引入了选手在第一阶段基于尾随效果的内生退出决策。该模型创新阐明了:
- 参与决策的内生性: 选手在游泳阶段后会基于尾随优势及消耗权衡决定继续与否,产生动态参与集合。
- 成本调节机制核心: 游泳尾随比例通过乘数$\psii$有效降低后续努力成本,进而影响均衡努力和胜率。
- 均衡策略精准推导: 在二人具体场景及多选手非对称情况下均推出明确、闭式均衡解及其唯一性证据。
- 比较静态表现明确: 奖金、尾随强度、组内人数共同作用,影响努力分布和继续参与门槛,揭示规模与异质性双重效应。
- 福利和租金分析: 赛事总效用与成本对比展现规模的逐步僵化效应,竞赛租金随人数增加而提高,暗示组织者需合理设计激励。
- 理论对赛事组织和实证评估均提供指引: 该模型对于理解如何通过游泳阶段的编组和尾随规则调整选手行为、赛事公平及参与积极性有直接启示。
综上,作者提供了一个结构完整、数学严谨的两阶段异质竞赛模型,揭示了游泳尾随如何通过成本效应影响竞赛策略和参与决策的机制。模型虽然基于简化假设,却建立起理论与体育竞赛实践之间的桥梁,具备较高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为未来实证分析与竞赛设计指明方向。[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7][page::8][page::9]

